<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在網上騙捐的人,你們正在殺死善良

          2019-05-08 來源:新周刊微信公號 分享到:

          弄虛作假籌款治病的人,消耗的是那些本該屬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資源,以及難能可貴的善意。

          “中國有十幾億人,只要每個人給我1塊錢,我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沒想到,這個古早的段子,還真的有人付諸行動。

          4月,德云社相聲演員吳鶴臣(本名吳帥)腦溢血住院。5月1日,其妻子張泓藝以吳鶴臣父母的名義在水滴籌上發起100萬元的籌款。

          在籌款頁面上,吳鶴臣的家庭被認證為“貧困戶”。但是,他們家在北京有兩套公租房、一輛車,父母退休金過萬,有醫保,夫妻雙方一個是相聲演員一個是運動員。

          另一方面,不少知情網友反映,治療腦溢血的費用不需要100萬。根據微博后綴顯示,張泓藝在吳鶴臣生病后,還入手了售價5000+的高端手機。

          事關重疾、名人、捐款、貧富,這件事處處戳中痛點,公眾的質疑很快涌至,德云社及吳鶴臣的師父郭德綱也被卷入其中。

          順藤摸瓜的網友們,又挖出了籌款平臺背后的造假產業鏈。有人專門開網店,提供虛假病歷、撰寫籌款文案,要慘、要感人,要讓人一讀就想捐錢,而代寫500字只要50元。


          對很多陷入絕境的家庭而言,籌款平臺是迅速獲得幫助、走出絕境的希望,它的存在本身是好的。

          可惜的是,總有人善于在這樣的地方挖掘商機,利用別人的善良,成全自己的貪婪。

          憑什么要求善良?

          5月3日,張泓藝接連在微博上發文回應質疑,刨去大量情緒行文,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第一次發起眾籌,不懂規則,100萬是平臺上限,錯填;

          2、籌款已經停止了,共籌到148184元,沒有逼捐騙捐;

          3、兩套房子是公租房,不能出售;

          4、車是婚前財產,家里還有癱瘓病人,出行不便,車不能賣;

          5、德云社沒有不管吳鶴臣,師父及同門都有關注看望。


          沒想過真募捐100萬,14萬多就關閉了;房子是無法出售的,而且還得住,所以也不能出租;車子還要開,賣了不方便;眾籌是自愿的,怎么能叫騙人呢?

          籌款平臺隨后回應稱,平臺沒有資格審核發起人的車產房產情況;貧困戶認證“應是”發起人誤操作;這次募得款項將直接對公匯入醫院,在打款前,捐贈人可隨時申請退款。

          但據財新網報道,捐贈人不可單方面撤銷捐款,且需同意承擔全部風險及責任。

          盡管大眾并沒有被張泓藝的解釋說服,她也并未表示出任何退款意向。其發言中多次提到:“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


          雖然說“不捐是本分”,“沒有逼捐沒有騙捐”,但從其文章標題上看來,她認為,對吳鶴臣的病,網友們請“務必善良”


          一線城市有房有車,還是一位名人,患病卻面向公眾募捐,且金額遠超出治療所需,這似乎扯開了籌款事件上那塊名為“善良”的遮羞布。

          誰在利用善良?

          搜索相關新聞,鉆愛心籌款漏洞的人實在太多了。

          2015年,安徽26歲女子為救一名被狗追的小女孩,而被惡犬咬成重傷,收到了超過80萬的愛心捐款。

          但經過調查發現,真相不是“見義勇為受傷”,而是其男友沒有關好自己養的狗,事發后又為了籌款編造謊言。


          去年,廣西的鄧女士稱女兒小黃因病毒感染住進ICU,無錢醫治,籌得了25萬元。但事實上,鄧女士有多家餐館、好幾套房,開的也是名車。

          更令人震驚的是,被質疑后,其女兒小黃(據說大病初愈)公開宣戰網友,滿口臟話,輿論一片嘩然。


          小黃與網友的罵戰。不雅字眼已模糊處理。

          嚴格來說,吳鶴臣這件事是醫療籌款,而非“眾籌”。眾籌由“crowdfunding”翻譯而來,是指個人或小企業通過互聯網向大眾籌集資金的一種集資方式,通過某種平臺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用來支持各種活動。

          眾籌與募捐的區別就在于,眾籌是需要回報的,贊助者需要看到產出。常見的有游戲開發眾籌、巡演眾籌、電影眾籌等,比如《大魚海棠》。

          這次事件中的籌款平臺在其官網的介紹頁面和對此事的回應聲明中,也均使用“籌款”而非“眾籌”一詞。


          贊助某個人、某個公司的項目,這叫眾籌。

          如今,眾籌與募捐的概念似乎已經模糊。但確定的是,吳鶴臣及其家人的行為是“募捐”,是用公眾的善意來獲取免費的幫助。

          今年三月份,湖北楊女士因鼻咽癌發起20萬元籌款,在被網友揭露她是武漢一名女老板后,楊女士回應:“公司盈利每年幾十萬,但我每月工資1萬,還要還6千貸款。我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急用。”


          這實在讓人感到不解。名下有這么多資產,急為什么不去貸款反而選擇籌款?是因為不僅沒利息,連本金也不必還嗎?


          什么是救急?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救急并不等于募捐,是需要還的。

          2017年,剛找到工作的小林突然接到父親腦梗的消息。他匆匆辭職回家,眼看著父親住院、轉院、送進ICU、送進手術室。小林家在鄉下,沒有車,房子也賣不出去,父母都是農民,幾天時間,家里就拿不出錢了。

          他找親戚和同學借了手術費,但后續的醫療費用沒有著落。小林選擇了網絡籌款,2萬元。不會炒作、也沒有大V幫轉,籌款速度不快,捐款的也大都是熟人。在父親病情穩定之后,小林重新找了工作,按著當初捐款名單里認識的ID,一點點地把大部分錢都還掉了。


          層出不窮的騙捐,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又少了一條求助之路。

          和那位“救急”的楊女士一樣,吳鶴臣的家庭境況顯然達不到“需要救窮”的程度。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從這個數據上看,光是吳鶴臣父母的退休金,就已經超過很多家庭了。

          另一方面,吳鶴臣作為德云社的演員,其實已經擁有很多普通人沒有的人脈。

          其妻子張泓藝稱“說起親戚借款,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不多說什么”,同時又表示“德云社沒有不管”,或許可以理解為親戚難求,但朋友還在。

          既然如此,緣何就到了需要面向社會募捐的地步?


          2016年的一起籌款事件,也引起了大量爭議。深圳媒體人羅爾為患白血病的女兒羅一笑寫下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不久,羅一笑事件得到廣泛傳播,被感動的網友們通過文章打賞和其他捐助通道捐出200多萬元。

          質疑也隨之而來,羅爾隨后也向媒體承認自己有一輛10萬的車和3套房,一套在深圳,80多平方米,自住,而另外東莞的兩套房由于不能轉賣以及沒有房產證,已出租但目前無法抵押及轉讓。

          因“羅一笑事件”傳播遠超預期,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羅爾也發表聲明“深表歉意”,并在征得捐款人同意的情況下,將所籌款項捐出成立白血病患兒救助專項基金。


          羅爾事件的后續,是同一位作者的另一篇爆款文章:《我承認,我被錢砸暈了頭》。

          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人們似乎淡忘了羅一笑事件,相反地,朋友圈里的醫療籌款鏈接越來越多,每一個都聲稱“走投無路”,無從分辨。

          國外也有過愛心籌款的騙局。此前,一名流浪漢用最后的20美元給陌生女子加油,這個令人感動的故事傳遍全網,而該女子則借此機會為流浪漢籌款,獲得了40多萬美元的善款。

          沒想到,暖心故事一再反轉,這不過是流浪漢、女子與其男友三人共同策劃的騙局,目的就是騙取好心人的捐款。

          @某男舒立 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些醫療籌款背后的真相:

          有車有房甚至有企業,但只要一生病,想到的不是動用自己的資產,不是親友借款,而是去網上籌款。

          甚至,自己完全能解決的小問題,也要到籌款平臺上吸一波金。

          ? ?


          因為自己的資產要用來保障生活質量,親戚朋友的錢借了還得還,唯獨“善款”,輕松來,放心花,不用還。

          什么人需要籌款?

          綜藝節目《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給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是不是蠢?”

          持“不蠢”立場的辯手董婧發言稱:“在求助這件事上,我的路越少,我就越有優勢。這些求助者,因此不得不比慘……渲染苦難,暗示這個求助的人他過得不如我們。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出于’你不如我我就幫你一把’的同情心,去捐款。”

          人們為什么沒那么樂意幫助走投有路的人?

          反方觀點認為:“發現他走投有路時,我的優越感少了……我們不僅愿意幫助一些人渡過他們的困難,我們也愿意幫助一些人,體面地渡過他們的困難。”

          “體面地渡過困難”,非常動人的論點。但在現實情況中,捐贈人的憤怒不僅是“優越感少了”,還事關被蒙蔽、被欺騙。

          正方辯手黃執中則說道:“當善良到跟菩薩一樣的時候,你會巴不得自己有千手千眼。為什么要千眼?一是我能看盡世間的苦難,不要遺漏,二是我能看清這件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被蒙蔽。”

          “體面地渡過困難”,不用賣房賣車,不用身負債務,這當然很好。如果我是這個人的朋友,我足夠了解并相信他的品行,我愿意這樣做。

          但這樣的幫助是出于私人的愛,而不是陌生的善意。這樣的行為動用的是私人的資源,而非社會的資源。


          新華網2017年文章指出,“網絡求助不屬于慈善募捐”

          有各種通過醫療籌款不當獲利的人,也有人真的需要大家的幫助才能走出絕境。

          我們難以接受拿貧困補助的學生穿名牌、吃大餐,難以接受走投有路、甚至比普通人還多幾條路的名人聲稱需要募捐,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人消耗的,是本該屬于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的資源,以及難能可貴的陌生善意。

          當沒房沒車的工薪族發現,自己捐助的家庭有房有車有工作,該作何感想?

          這無關捐出的金額,被愚弄的好心人,那些受傷的善意,總有一天會被耗完。

          在籌款平臺上由個人發起的籌款,其資產狀況、動機和款項用途,目前仍有太多不明確之處。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而平臺的審核范圍、承擔的義務也受到一定限制,甚至是被平臺方主動忽視。

          利用善良謀利不是什么新鮮事,人類的貪欲總是無孔不入。有網友爆料稱,各大醫院里每天都有籌款平臺的人蹲守,尋找那些有意向發起籌款的人。


          羅爾事件之后,溫州都市報發起調查,超過半數人表示對網絡捐款的真實性存疑。

          至于這背后的利益鏈究竟如何運作,恐怕又是一個觸目驚心的真相。

          如何審核籌款發起人、如何凈化籌款平臺的環境,面向公眾籌款的前提是什么,我們或許不能給出嚴格的標準。但起碼,出于誠實坦然,出于成年人的責任,要有一定的底線。

          如果醫療費用沒有超出自身或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還有親戚朋友能夠提供幫助,如果還有醫保或商業保險可以保障,請問,你面對困境卻不想降低生活質量的貪婪要求,憑什么要讓善良的陌生人來買單?


          分享到: 編輯:黃波濤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