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從文青到奶爸,苗師傅用38封信一訴衷腸

          2019-06-19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6月18日晚,前《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作家苗煒攜新書《給大壯的信》做客鄭州松社書店,以“ 從文青到奶爸”為主題,與綠城讀者暢談育兒、生活與文學。活動前,記者采訪了他。

          苗煒,江湖人稱“苗師傅”,一支筆桿闖蕩于中國文壇,隨性、真實、不拘小節,頗有一股笑傲江湖的氣質,已出版作品《星期天早上的遠足》《寡人有疾》《面包會有的》《讓我去那花花世界》等。

          每個當爸爸的人,都不該錯過這本書

          《給大壯的信》收錄了中年為父的苗煒在兒子大壯出世后,陸陸續續寫的三十八封信。這些長長短短的信,內容圍繞著四個主題詞:智識、美、道德感、家,回憶自己的成長點點滴滴,記錄某些片段中的體驗。

          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48歲才初為人父的苗煒喜悅而小心翼翼,他試著打開積攢多年的百寶箱,想通過自己的成長故事和人世經驗,向兒子描繪想象中最好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封面上,老父親苗煒滿心憂慮、滿心期許地盯著兒子大壯,大壯懵里懵懂、愛答不理的——這是苗煒的鄰居、封面設計師朱砂理解中苗煒與大壯的父子關系,也是中國式父子關系的縮影。

          “當父母是成年人身份最大的轉變。這個轉變帶給人雙重視角,你開始關心他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也忍不住想給他解釋你眼中的世界。”苗煒說,在兒子不能說話的日子里,他選擇把兒子當成傾訴對象,用書信體隨筆來寫下心中所想所感。待到兒子20~22個月大時會說話了,他們開始有交流之后,他就不再寫了。

          所謂育兒,其實是父母成長的過程

          回望這些信,苗煒說:“起初全是生命的喜悅,后來流露出了一些傷感,一些悲觀。我遇到過一些委屈,也遇到過許多快樂,我沒經過什么大事,不過看了幾本文學書,我把書本上的經驗和現實生活中的經驗講給你,像打開積攢多年的寶貝盒子:兒子,過來,不怕你笑話,給你看看。”

          苗煒說,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孩子的,也是寫給家長的,“給大壯寫的這些信里,我時不時回溯自己的成長。我覺得,育兒是我們繼續成長的過程。我們這代人都是在傳統家庭長大,講究父母的尊嚴,講究孝順,然后我們當了父母,又覺得應該做那種西方式的開明的父母。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體驗,一方面做傳統式的兒子閨女,一方面做新式的父母。”

          育兒焦慮,誰都無法逃脫

          苗煒坦言,在育兒產業化、教育產業化的當下,身為父母是無法擺脫焦慮的。但要盡可能的調整自己的心境,“父母讓自己的見識更廣闊一些”,有助于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

          “又有錢又有知識”,苗煒如是形容這一代的“主流”家長。他說看到這些父母在育兒上的認真、努力,是不可能不受一點影響的。他曾驚訝于身邊一位“海歸”媽媽,為了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培養成“雙母語”,津津有味地研究著美國史蒂芬·平克的心理學著作,“厚厚五大本,總共2000多頁,這得有多大的決心。”

          談到兒子的未來,苗煒對兒子最大的期許是在體育運動上超于常人。

          “我在這方面有些不足,但我深切地體會到體育運動帶給人精神的震撼,所以希望他至少是個業余高手吧。”苗煒說,身體健壯是壓倒一切的,所以給兒子起名大壯。

          當然,作為過來人,苗煒也忍不住在這些信里,講一些大道理。這些道理,有時看起來是矛盾的,比如要快樂地成長,可悲傷又不可避免,比如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又不用特別在乎他人。作為見證人,大壯媽如是解讀書的意義。

          “我估計你到了可以閱讀的年紀,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你爸在說什么。他回述自己的成長,是想,或許將來有一天,你遇到某些麻煩的時候,可以透過他的體驗,知道自己并不孤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本,我只希望他早一點聽到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喜歡干的事。”在不確定的、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里,苗煒也不那么篤定要教給兒子什么基本準則,他沒有答案。但他會想,會焦慮,會在深夜守在兒子嬰兒床旁邊,兒子早上醒來后他和這個美麗的小男孩對視幾個回合,一個大人一個小人,笑出各種各樣聲音。

          “人到五十,我覺得有一些道理是我堅信的,就是希望兒子能過一種智識的、審美的、有道德感的生活,同時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

          他不止于讓自己爽一下

          作為知名媒體人,“三聯”無疑是苗煒的身上最顯著的“標簽”。《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說:我一直覺得,他身上有很典型的90年代文學趣味烙印。他喜歡簡單中機智的俏皮,不喜歡那種閱讀起來累贅的沉重。

          作家馮唐在評價苗煒時說:像所有寫字的人一樣,他起于要讓自己爽一下,但是看得出,他不止于讓自己爽一下。

          所以,《給大壯的信》不僅僅是給兒子的,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從中感悟到某些東西。 "有些困惑是年輕人不能理解的,這是一種覺得自己老了的惶恐不安,每天精力最旺盛的幾個小時被用來看小豬佩奇看托馬斯,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看,不由得生發出對生命、對時間的恍惚感。"

          悠閑的、屬于文化人的生活方式結束了

          2015年,苗煒辭去《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和《新知》雜志主編職務,從三聯書店正式離職。這個飽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學中年",這個曾灑脫不羈的行者,在深思熟慮后,開始直面“慘白”的現實。

          苗煒表示,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勢必要終結一些生活方式,他的離開,并不是認為雜志要滅亡,而是在他心中,那種“悠閑的、屬于文化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徹底結束了。

          “雖然紙媒勢微,但傳播卻是很發達的,媒體人大有可為。”苗煒滿懷希望地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主愿意用做內容的方式做宣傳,視頻雖然有它的特點,但只要抓住“表達”的核心,以前的積累都是能派上用場的。

          正如書中所言:在這些信里,我一直避免使用“希望”這個詞,因為不加控制的話,這個詞就會被我用上一百次甚至更多。我的確是滿懷希望的,每一個心底的希望,伴著更多無聲的祈禱。生機勃勃又小心翼翼。

          于兒子大壯,于所投身的視頻節目制作,苗師傅都是如此。


          鄭報全媒體記者 蘇瑜 實習生 安歆 文/圖


          分享到: 編輯:黃波濤 統籌:黃修成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