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0年
歷史長河
日月換新顏?
最真的記憶
來源于每個人自己的體驗
那些經歷過的事
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影
70年
行進的道路上
踩滿了你我的腳印
或深或淺
個體記憶、群體記憶、國家道路
我們和你一起回望“家國70年”
通過一個人的講述和回望
為輝煌的歷史留一份獨特的檔案
共同慶祝新中國70華誕
?
“我是學醫的,學醫就是為人民服務,有了醫術如果不用在臨床和病人上是很可惜的。”已經91歲高齡的國醫大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授張磊現在仍堅持每周三次門診。
“每周一、三、五的早上7:35,我都會準時在醫院診室看當天的第一位病人。過去我都是看到下午一兩點,現在醫院照顧我,基本上都是12點下班。”張磊微笑著說。“我覺得學無止境,醫無止境。我得努力學到老,干到老。小車不倒只管推,爭取看到一百歲。”
▲張磊在醫院給病人看病
張磊幼讀私塾,長而學醫,德術雙馨,名冠中原。其“動、和、平”學術思想、“辨證思維六要”和“臨證八法”,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其學術思想閃耀著中醫理論與百家融通的創新思維。
從醫以來,張磊即以“方精、藥少、量小、效奇”蜚聲中原杏林。2017年6月,他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
▲張磊在某活動現場發言
出身貧寒:勤學鉆研終成良醫?
在鄭州的一棟普通居民樓里,91歲的國醫大師張磊家中窗明幾凈,十分整潔,一張很有年代感的書桌就擺在門口的位置。“經常會有一些在醫院沒掛上號的病人來到家里尋診,也是為了方便病人,就把桌子擺到了這。”下午2:30,剛送走幾位遠道而來的病人和家屬,張磊熱情地招呼著前來采訪的記者落座。
“我1929年出生在河南固始縣,以前都是講虛歲,所以我的檔案上是1928年出生。”張磊回憶說。
“從小我們家就窮得很,老幾輩人都是靠給人家打長工謀生。”據張磊回憶,他的父親有一次給人干活累得吐血,再也不能干重活。從此以后,張磊的父母深刻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想讓孩子讀書擺脫貧寒的家境。
▲張磊在家中看病開方
張磊11歲那年,父母節衣縮食、毅然送他走進私塾,開始了艱難困苦的求學之路。
張磊特別珍惜上學的機會,他不但把每天所學內容背會,還把曾經學過的都背一遍。他的勤奮與稟賦受到了私塾先生的關注和厚愛,認為他記憶力超強,學習特別刻苦,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私塾學習,四書五經都要求“包本”背誦,即每本書皆得從頭到尾、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背誦下來,老師才允許學誦新書。私塾6年,為張磊后來學習中醫奠定了深厚的古漢語基礎。
1947年,張磊拜在當地名老中醫張炳臣門下,從背誦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等最基礎的中醫藥知識開始,開啟了學習中醫的生涯。
“那個時候(舊社會)就覺得學中醫也是為生活多謀一個門路,自己又念過書,就去學了中醫。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逐漸認識到要把自己看病救苦的本領用到群眾身上,就是為人民服務了。”張磊如是說。
那時的張磊既是私塾先生又是中醫學徒,他在跟師學醫的同時,還設私塾教學,惠及鄉里。跟師3年后,張磊出師,開始行醫。“那時掌握的中醫藥知識雖不多,但已經入門,運用所學知識,也能治好一些病人。”?
考入大學:大醫人生翻開嶄新一頁?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俱興。1952年,張磊在臧集聯合診所工作學習。診所醫生不多,但都是經驗豐富的當地名醫,好學的張磊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又先后在固始縣郭陸灘區、黎集區衛生院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
1956年,組織上調張磊去一個鄉衛生院任職,邊管理邊診療。幾年的醫學實踐,讓他看到了病人治愈后的歡喜,也看到了不少病人不治后的離世,更有很多疑難病癥久治不愈的痛苦。張磊深知自己中醫藥知識的匱乏、人類健康責任的重大和中醫藥文化的精深,他迫切期待自己能夠有學習深造、提高本領的良機。
1958年,機會終于來了,作為全國第二批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河南中醫學院宣告成立,開始招收第一屆學員。通過組織推薦和考試,張磊滿懷喜悅踏進河南中醫學院的校門,成為該校建校后的首屆六年制本科生。中醫藥高等院校教育為張磊的醫學人生展開了新的一頁,也為他的大醫人生夯實了根基。
▲張磊在參加某活動時發言
當時的學習條件異常艱苦,同學們要邊學習、邊建校。29歲的張磊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繁重的勞動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學習。
之前的中醫根底和積累的困惑難題,促使他學習如饑似渴、廢寢忘食。系統的中醫藥理論和專業知識,使他樹立了牢固的中醫信念和堅定的中醫思維,腳踏實地、不畏艱苦的勤奮精神也贏得了同學、老師的一致好評。
“因為艱難,很多同學選擇了退學。當時總共有兩個班,一百多人,但是到最后畢業時就剩不到一百人了!”張磊回憶,那時候糧食極其短缺,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他和很多同學全身浮腫。
“我的情況稍好一點,因為我來上大學之前就有工作,學校按照工齡會發一些助學金。”苦難不但沒有使張磊屈服,當個好學生、做個好醫生的信念反而與日俱增。
1964年,張磊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教授《黃帝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等課程,他在堅持臨床工作的同時,潛心中醫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
▲張磊在家中接受采訪
大醫精誠:醫德和醫術同樣重要?
留在學校的張磊,歷任教研室主任,醫教部副主任,教務處副處長、處長,1983年,他調任河南省衛生廳副廳長,當時的河南省中醫藥事業人才匱乏、基礎薄弱,他針對當時省內縣級中醫院建設的盲點,力推“蓋廟請神”計劃,陸續在各縣建立起中醫院,引進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如今的河南,縣縣有中醫院,中醫機構、隊伍、服務能力等得到了大力發展。
“做醫生不易,成大醫則難之又難。古今之成大醫者,必當有大醫情懷,這種情懷就是‘精誠’。”張磊特別推崇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他認為醫德和醫術是醫生展翅高飛的兩翼,要想成為一名好醫生,既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高尚的醫德。
“盡管都是為病人服務,但是中醫有一套自己的理論,是跟西醫理論不一樣的。中醫看病不僅要看到人的病,而且要看到病的人。”張磊說起中西醫的區別,很有感觸。“人和人是有區別的,中醫要看病人是胖還是瘦,開朗還是內向,辛苦還是清閑,講究的就是辨證治療。”
“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中醫生,我覺得醫德和醫術同樣重要。”關于一名合格的中醫生應該具備的素養,張磊這樣說。“醫術就是必須通曉中醫理論和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這需要長時間的勤奮苦讀和積累。醫德更為重要,老話說‘欲精醫術,必先端心術’,要想醫術精,心術必須要正。”
1988年,張磊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之后的30年時間里,他每周三次門診,都會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地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坐診。3萬余例保存完善的門診醫案,累計400多小時的影像資料,記錄了張磊習醫以來的辛勞。
他的家中也是一個“診室”,一張對門擺放的書桌,加上3把椅子。門里門外,病人或站或坐,他們來自省內省外、城市鄉村,數十年如此,不曾改變的是他那顆寬厚仁慈之大醫仁心。根據醫院統計,張磊在家免費為病人開的處方和在醫院開的處方數量幾乎對等。?
▲張磊在家中給人看病
大師風范:視病人如親人 生活簡單平實
“當醫生不能急,慢工出細活,診病用藥來不得半點馬虎。”張磊經常這樣說,他謙恭和藹,他視病人如親人,看病認真,醫囑詳細,在廣大群眾中有著良好的聲譽和口碑。
從醫多年以來,張磊看過無數的病人。最近一個來自沈陽的病人,經人介紹,輾轉找到張磊求診。
“這個病人因在上班路上遭搶劫而受到驚嚇,渾身肌肉緊張,神志不清,不能說話,全國各地看過之后不見效果。我給她開方子吃過藥后病情有改善,這次來復查恢復得不錯。”張磊說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般找到家里來的都是熟人介紹的和很多掛不上號的病人,幾乎每天都會有四五個病人或更多來家里找我父親來就診。”今年57歲的張登榮是張磊的小女兒,平時在張磊住處照顧年邁的父親、母親。
“父親對待病人就像親人一樣,但在生活中其實對我們幾個孩子要求很嚴格。”張磊有5個子女,兩個兒子都學了醫,一個兒子至今還在老家基層衛生室工作。嚴謹的生活作風讓張磊在孩子們心中一直是個“嚴父”形象。
“我大哥已經70多歲了,有時來向父親請教專業上問題,還有可能受到父親的批評。”張登榮說。
▲張磊家中簡潔溫馨
對于張磊,除了為病人看病是他最為重要的事情以外,還有一件事對他來說也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這是我一生的追求。”張磊笑著說。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積淀,喜歡寫古體詩詞、吟誦舊體詩,已出版了多本詩集如《醫余詩聲》、《醫余漫吟》等,業余時間還喜歡學習樂器,在二胡演奏方面頗有造詣。
作為一名中醫,張磊至今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我每天早上三點半就起床了。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晚上九點鐘左右上床休息了,中午會午休半個小時。”張磊介紹說,他每天早上起來洗漱完畢后,會在家里打掃衛生,就當做鍛煉身體了。年輕時,張磊喜歡跑步,每個星期都會有一次一萬米的“大跑”。
“以前年輕時,鄭州的每條路我幾乎都跑過。現在不行了,我年紀大了,鄭州也變大了!”張磊笑著說。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張磊先后培養了18屆優秀中醫藥本科畢業生。現在,他還帶有多名徒弟(高徒)和進修生、實習生,除了帶學生堅持在門診跟他學習,他還堅持不定期給他們講課、解答學生學習中的困惑。
在中醫文化傳承上,張磊倡議“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四重一突出”(重中國傳統文化、重中醫經典、重中醫思維、重臨床實踐、突出仲景學術思想)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原則,積極推動河南中醫藥大學(原河南中醫學院)設立了“仲景學術傳承班”“中藥傳承班”和“平樂正骨傳承班”等。
在全國高校教育教學建設上樹立了典范,為河南中醫藥大學轉型發展和高質量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他還多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加強對群眾健康知識的普及,促進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
近年來,張磊先后榮獲“國醫大師”、“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衛生系統“影響河南突出貢獻人物”、“中國好醫生”2019年月度人物等榮譽稱號,面對諸多榮譽,張磊說每一項榮譽對他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他要做的就是以起點作原點,再接再厲,爭取為病人服務到一百歲。正如他在獲獎后的一首詩中寫道:“須從實處下功夫,不負其名不愧吾。藉此東風為動力,老當益壯展鴻圖。”
鄭報全媒體記者 翟寶寬?文/圖
(部分圖片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