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公園作為我市的老公園,有著豐富的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是我市重要的古樹名木群落集聚區,3日,記者走進市人民公園,探訪公園管理者如何為古樹名木建造一個舒適的“家”。
古國槐復壯煥發新生機
3日上午,記者在人民公園南門內看到,正對大門口,一棵遮天蔽日的古國槐,郁郁蔥蔥,頂如華蓋,四周被柵欄圍起。由于右側枝過于粗長,均用木柱支撐。樹上,兩塊豎立于不同年份的銘牌,均表明這棵樹已被列入我市的古樹。
“這棵樹可算得上是公園的‘鎮園之寶’,是當年修建胡公祠時移栽而來,經碳十四檢測,樹齡為170年,胸徑105cm,為三級古樹名木。”人民公園業務科工作人員秦雪告訴記者。
“樹高葉茂,系于根深。”為保護這棵古國槐,公園成立專項課題組于2017—2018年對古國槐進行了活體支撐及復壯技術應用研究。通過病蟲害防治、挖復壯溝促進地下根部復壯、固體支持、活體支撐、修補樹洞、修繕樹穴圍欄等措施來對古國槐進行保護,特別是在樹冠投影范圍內鋪設了管道,定期通過管道輸送營養,保證古國槐生長需要。
家住附近的于先生說,這棵古樹在他小時候都存在,他經常到樹旁的大殿玩耍,逢年過節還有人在這里祭拜,現在只看到古樹長勢依然枝繁葉茂,沒想到園林部門下了這么大功夫。
21棵櫻花列入名木
在市人民公園內,除了古國槐被列為古樹,還有21棵櫻花被列為名木。“這批櫻花是我市與日本浦和市建立友好城市時,浦和市贈予我市的,均栽植于市人民公園櫻花河岸,目前樹齡在55年以上,其中最大胸徑達到31cm。”秦雪說,為保護這批櫻花,公園于今年6月啟動櫻花河岸名木保護項目,通過把櫻花河岸硬質鋪裝改為草坪、擴大櫻花樹穴等,增強了根部的透氣性,有效改善了櫻花的地下生長環境,目前,保護改造項目已接近尾聲。
604棵后備資源掛牌保護?
在市人民公園中心廣場四周及青年路兩側,126棵法桐粗壯筆直,高聳入云。“這是我市引進的首批法桐,樹齡約70年,為我市古樹名木后備資源。”秦雪指著其中最大的一棵法桐說,“這棵樹的胸徑達到129cm,兩個成年人都合抱不住,是我市建成區最粗的法桐。”
為了保住這些城市歷史文化的記載者、傳承者,徹底解決大樹根部的土壤板結、水泥封喉等等不利于樹木生長的問題,人民公園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對園內法桐樹池進行了大樹樹池改造工程,重點是擴大樹穴,增強透氣性,便于根部施肥,有效改善大樹根部的地下生長環境。
“這126棵法桐已列入我市古樹名木后備資源。”秦雪說,園內包括這批法桐在內,還有圓柏、側柏、胡桃、銀杏、雪松等古樹名木后備資源共604棵,樹齡均在50至99年之間,目前,這些古樹名木及后備資源的掛牌保護工作均已完成。
鄭報全媒體記者 裴其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