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26日,當代科幻作家韓松,世界華人科幻作家協會主席陳楸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天文館原館長朱進,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編劇、制片人龔格爾以及科幻作家江波、寶樹等中國科幻作家、科幻電影從業者薈萃一堂,在鄭州舉行的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上,圍繞如何用東方哲學講好中國科幻故事,河南的厚重歷史能為科幻創作者提供怎樣的思路和營養,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科幻電影體系在逐步走向成熟
“中國科幻積累了大量的文本資源,有很多素材值得去挖掘,為什么《流浪地球》都過去快兩年了,大銀幕上沒有出現第二部讓人滿意的科幻片?為什么《三體》還沒拍出來?”面對主持人韓松的尖銳提問,電影《流浪地球》的制片人龔格爾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大事項科幻電影沒有得到過市場驗證,制作難度也比較高,周期也很長,所以這類題材在取得規模型的成功之前,每一個科幻項目都是一種冒險,因此很難非常快地看到一大批科幻電影誕生、獲得成功。”龔格爾說,“好萊塢花了幾十年才把科幻電影體系構建好,才把科幻電影觀眾培養成熟,所以大家別著急,這需要一個過程。未來的兩三年應該會看到幾部優秀的《三體》的作品出來。”
“其實現在大銀幕上帶有科幻元素的電影已經很多了,但可能并不是像《流浪地球》這樣大制作特效大片,而更多的是一種概念上的東西,比如《被光抓走的人》,我覺得未來或者說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面,這種類型的科幻片會更多一些。” 江波認為,隨著中國科幻電影體系逐步走向成熟,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與觀眾見面。
保持初心才能講好中國科幻故事
大部分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講的都是人類對于未來、科技、自然的想象,這是非常西方化的表達,如何讓科幻作品呈現出中國味道、中國特點,講好中國故事呢?
“比如說河南有很多的神話傳說,商丘的鉆木取火燧人氏,如何把它以科幻的方式重新表達,這里面其實有非常多關于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的思考,這樣的故事做出來我覺得肯定是非常中國的,它從內核到表達,都是中國式的,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去探索這樣一套新的話語體系。” 陳楸帆說,“我覺得文化出海,就是把我們中國的東西,用最先進的、能夠讓世界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
在江波看來,不管是從寫作角度還是從電影創作來講,都應該保持一顆初心, “在創作前要想好為什么而創作,需要表達怎樣的情感,不能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婆媳’矛盾是熱點,那么我們就拍一部‘太空婆媳劇’吧,這從出發點來看就是錯誤的”。
這個觀點得到了在場嘉賓的廣泛贊同。“講好中國故事,拍攝一部好的科幻電影,都需要保持一顆創作初心。”韓松說。
河南是科幻故事的寶地
曾創作《宇宙墓碑》《紅色海洋》等知名科幻小說、當代科幻作家“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一直對科幻文學情有獨鐘,常年關注國產科幻電影領域的他,對本屆電影節專門舉辦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滿懷激動。
“第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的時候,我作為記者參與了現場報道,雖然當時我已經是一個科幻作家,但我從沒有想象過有一天我會以科幻電影論壇主持人的身份參加金雞百花電影節,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韓松說。
來到“天地之中”,韓松覺得河南的厚重與積淀很有“科幻感”,多次獲得科幻類小說大獎的他有沒有汲取到一些靈感和創作思路呢?是否會創作出與河南有關的科幻作品呢?
韓松說:“我也想寫河南,河南歷史積淀深厚,也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但河南的科幻故事都被別人寫光了,劉慈欣就是河南人,王晉康也是河南人,王晉康寫的科幻小說,基本上都是以河南為背景的,他太厲害了。河南一定是一個科幻的寶地。”
面對一位河南科幻作家“如何提升科幻作品的科技感”的問題,寶樹建議他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對應的學科分支,并分享了自己經常閱讀的兩本雜志,《中國國家地理》和《環球科學》,他還建議打開思路,多關注一些科學相關的新聞。
鄭報全媒體記者 楊麗萍/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