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食堂里有一張海報,內容催人淚下,記錄了抗戰時期美國記者與中國士兵的一段對話:
問:中國會勝利嗎?
答:中國一定會勝利的。
問:當中國勝利后你打算干什么?
答:那時我已經戰死沙場了。
這張海報,和這段話,在14日華為心聲社區公開的任正非最新內部講話中被再次提及。
任正非 資料圖
山高人為峰,一家公司的韌性來源于每一個員工。任正非在華為公司中央研究院創新先鋒座談會上與部分科學家、專家、實習生談話時,一位華為實驗室專家就職業選擇問題發問,請他給予指導。任正非表示,對于走科學家的道路(基礎理論研究)還是走專家的道路(用基礎理論來解決實際商業問題),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對此,任正非說:“個人在社會中就像拼圖板一樣,你只是其中一塊,很多塊拼出來才是一個大的扇面。”為解釋清楚這一點,他又提到這張海報:“這不正是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么?”
2020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芯片禁令正式生效。在許多人看來,華為陷入了“至暗時刻”。
一年過去,面對極大的外部壓力,華為并沒有倒,也沒有亂,而是堅強地活了下去。近期,在發布2021年半年報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表示:“面對挑戰,全體華為員工都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力量,感謝他們的付出。”
“信仰”是一支軍隊的戰斗力的核心支撐。《長征》的作者王樹增曾感嘆,世界上不曾有過像中國工農紅軍這樣的軍隊,無論是政治和軍事精英,還是不識字的紅軍小戰士,他們都堅信自己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奮斗者,他們都堅信中國革命的隊伍“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他們激情萬丈、前赴后繼、視死如歸,決心為每一個紅軍所認同的社會理想犧牲生命。
事實上,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更多一往無前的實干家,甚至是悲壯前行的戰士。這樣的人,可能是科學家、可能是一線工程師,可能是將軍,可能是剛入伍的新兵,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大學生,每一個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但大家沒有“空談報國”,而是報著必勝信念在自己的“戰場”上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穿越一個有一個火線,功成不必在我,哪怕勝利到來之前已經犧牲,這樣的奉獻精神、奮斗意志,正是當今最稀缺、最寶貴的時代精神。
華為內部曾流傳過許多張圖片,都在傳遞這樣的時代精神:
“布鞋院士”李小文——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開放,開放,再開放。
滿是傷痕的“芭蕾腳”——偉大的背后都是苦難。
渾身彈孔的伊爾-2飛機——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疫情期間停工不停功的芭蕾舞演員——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些圖片并不限于華為內部分享,它們經常“破圈”傳播,引起全社會的廣泛共鳴與討論。腳踏實地、苦練內功,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些不僅是華為的精神,也是偉大時代精神的一部分。
時代精神指導我們解決時代問題。以海島為家32載,每日堅持升國旗的“守島英雄”王繼才;讓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燃燈校長”張桂梅;仰望星空、照亮天幕,一生為國造重器的“天眼之父”南仁東;奮不顧身保護戰友,失去雙眼雙臂仍樂觀堅強的“排雷戰士”杜富國……這些時代楷模,不僅通過實際行動令世界變得更美好,也用崇高精神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個人的能力或許是微小的,但百川匯合終成江海,每個人的必勝信念、奮斗意志乃至犧牲精神凝聚在一起,就是改天換地的偉大力量。在這股力量面前,整個國家將無懼任何競爭,任何科技難題和技術短板都將被攻克。
今日的淬火試煉,將成為鳳凰涅槃的起點。
1941年莫斯科大雪中,數十萬倉促而聚、混亂不堪的蘇聯紅軍,在紅場閱兵,雜亂的隊伍英勇地通過紅場,他們視死如歸地從閱兵場直奔戰場的偉大精神,正映照著我們今天。任正非說:“我們不也是從兩年前在混亂的驚恐中反應過來,形成今天的雄赳赳氣昂昂雜亂有力的陣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