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針對校外培訓亂象,我省各地治理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新的情況?探索出了哪些創新舉措?9月24日以來,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等7部門組成的9個視導組分赴我省各地開展基礎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視導調研工作,進一步促進“雙減”落實,調研結果昨日發布。
7部門9個視導調研組奔赴全省各地,堅決取締違規校外培訓機構
為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走深走實,省教育廳等7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河南省基礎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列出34項整治清單,對校外培訓機構消防安全、餐飲服務、辦學許可、培訓師資、收費標準等內容做出了明確要求,為各地、各部門的整治排查提供有力抓手。
9月24日上午,省教育廳召開全省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聯合視導調研工作動員會。會后,視導調研人員立即分組趕赴各地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視導調研工作,特別針對《通知》中提出的34項整治重點、8類情況處置、6大動向應對、4個社會公示情況開展視導工作,推動全省基礎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落地落實。9個調研組,分赴全省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以及10個省直管縣(市),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實地詢問、查閱臺賬、暗訪調查等形式進行調研視導。
調研發現,“雙減”政策出臺后,全省各地積極作為,在堅決取締違規違法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探索切實可行的管理舉措,堅決維護好教育生態。針對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家長委員會等人員組織的有償補課,各地均采取“零容忍”態度。
建立校外培訓機構第三方監管平臺,護住家長的“錢袋子”
校外培訓機構“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風險一直為人詬病。在加強培訓機構預收費風險管控、校外培訓機構監督審查上下足功夫之外,各地通過管理和服務創新,向社會、家長提供可選擇的、規范的、優質的校外培訓資源。
調研組發現,我省多地通過構建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平臺,保證培訓費及時、全額繳存至監管賬戶內,從源頭上杜絕培訓機構“關門跑路”現象。鄭州市教育局與鄭州市金融工作局、工商銀行、鄭州銀行積極對接資金監管工作,起草《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辦法》,加強對培訓機構培訓費用收取等行為的監管。市教育局三級調研員王巨濤說:“鄭州在滎陽率先試點第三方托管模式,目前滎陽90家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已有74家完成資金賬戶建立,與工商銀行簽訂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框架協議,并向全市推廣滎陽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南陽市教育局與電教、信息部門對接,合作研發了南陽市民辦教育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系統,建立了河南省第一個民辦教育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把全市民辦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歸納系統管理。開封市則依托第三方建立“開封市校外培訓機構綜合管理平臺”,實施第三方監管。另外,鶴壁市、新鄉市、平頂山市等也都紛紛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第三方監管平臺。
持續強化督導檢查,推進全省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走深走實
“雙減”政策出臺后,各地在落實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難題與問題,調研中也發現了各地在校外培訓亂象治理中存在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此次視導調研后,省教育廳將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新問題、新難點,繼續完善配套政策,持續強化督導檢查,壓實地方責任,深入推進全省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走深走實。
部分地區對“雙減”重視程度不夠。譬如,部署上敷衍應付、方案簡單轉發、未建立“黑白名單”等情況。調研走訪中發現,在沿街廣告牌、學校周邊還存在校外培訓機構宣傳廣告,校外培訓機構關門停業后,廣告牌仍在通電運轉。
缺乏政策法規支撐,各部門監管邊界不清晰。視導調研組在與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座談中了解到,從監管機制看,雖然教育、市場監管、民政、應急等部門聯合對非法違規的校外培訓機構開展聯合整治,但由于各部門執法依據不一,尚未形成監管合力。“聯合整治結束后,有些關停的培訓機構馬上違規重啟,后續的處置只能再次關停,極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工作量。”相關負責人表達了工作中遇到的困境。調研中還發現,部分地區午托、晚托機構沒有明確監管部門,有的機構還有學生住宿的業務,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此外,視導調研組還深入校外培訓機構,了解他們的近況。有不少培訓機構反映,自7月份以來沒有營業,場地租金、員工薪酬資金壓力比較大,關停后還存在租金償還、人員再就業困難等問題。?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競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