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國家把三農問題列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工作是現代中國立國的根本、強盛的關鍵。10月27日,黃河科技學院副校長于向東,融媒體中心主任張克宣,生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魯樞元、副主任張曉兵、辦公室主任張昭希前往焦作市溫縣番田鎮段村開展實地調研。
河南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楊萌芽、院長武新軍、研科辦主任莊鵬濤一行專程趕來,與省政府辦公廳原副巡視員李玉梅,河南日報社三門峽分社社長王曉平,河南省文學院專業作家張愛萍,河南省鄉村振興局李慶華,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藝術學院原院長陳興義,河南省食養研究院院長馮梓恒,焦作市傳統村落保護協會秘書長王龍卿等省內專家一道前往千年古段村匯合開展調研。
溫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石玉龍,番田鎮鎮長馬繼輝,段村黨支部書記秦鴻黨,段村非遺傳承人秦鴻凱,段村籍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秦凌杰與前來調研的專家會面,并在村圖書室舉行座談。
段村坐落在溫縣縣城正西22公里處,地處溫縣、孟州市和沁陽市三縣(市)交界,是著名的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種植專業村,國家級優質小麥玉米品種種植基地,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在座談會上,魯樞元教授指出,農業不僅是一種產業,更重要地還是一種“文化”。傳承農業文化、樹立尊重耕種文化的新態度,農民就有可能過上比城市居民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鄉村就是鄉村,鄉村文明建設不能走城市化的路子,應當把鄉村建設成更符合生態精神、更適宜人類詩意棲居的“樂境”。后現代的鄉村有可能成為比大都市更舒適、溫馨、和諧、健康的理想家園。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即所謂的“耕讀文化”恰恰就具備這樣的內涵。“耕”是田間勞作;“讀”則是心靈陶冶。“耕讀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有機滲透,是“田園”與“詩意”的美妙結合。
楊萌芽書記表示,段村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應充分挖掘,講好段村故事,把農村原生態保護好。文化賦能鄉村,段村應倡導鄉村詩意生活,催生內生動力,多方協同,既保護又傳承,走出自己的富有個性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
武新軍教授說,魯教授闡釋自己對農村的理解,主張鄉村要區別于城市,不必要向工業化方向發展。鄉村要能安放人的心靈,要以低物質消費,獲得高生活質量。人類有著回望過去的本能,有著掌控更多時間的渴望。段村雖有不少兩三百年前的故居,可惜夾雜了太多歷史變革的痕跡,如何形成“時間”的封閉性,以生成心回故鄉之感,則還需要更多智慧。?
李玉梅為這次活動在農民與學者之間架起橋梁。她說,段村有中原鄉村質樸的縮影,又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人文學者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現出傳統村落的美,將為村子帶來新的生機。
溫縣宣傳部長石玉龍向大家介紹了溫縣和段村的現狀,并對到來的各位專家表示歡迎和感謝。在座談尾聲,村支書秦鴻黨表示,聽到各位專家的發言很激動,已經開始結合專家們提到的意見思考村子的發展方向,希望繼續得到諸位專家的關注與支持。
副校長于向東在總結中表示,中央十分重視三農工作,黃河科技學院創辦人胡大白教授早就有心在鄉村建立調研基地的想法,此次河南大學、黃河科技學院要與段村相結合,共同探索一條振興農村、創建新時代的鄉土生態文化的道路。
融媒體中心張克宣主任從媒體角度闡述了鄉村振興工作的切入點和發力點;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對外合作辦公室主任張曉兵從創新創業平臺搭建和校企合作等政策扶持方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會后,專家們開始徒步在村里村外實地考察。段村落街道古樸,院落素樸,從幾十年前的老屋到二百多年前的古宅,真實地保留了從清朝中期以來的建筑特點。大田里豐收的山藥正在開挖;擁有兩萬多冊圖書的閱覽室透遞出濃郁的耕讀氣息;村子里百歲老農的精神面貌讓學者們嘆為觀止。學者們還實地查看了仰韶文化遺址鳳凰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慈勝寺,更加立體地感受了段村歷史文化的風貌。
通過此行調研,黃河科技學院領導及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團隊對段村的自然環境面貌和歷史文化傳承有了初步的考察和了解,同時在各行業專家的交談中啟發了對于鄉村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在國家當前鄉村振興的戰略指導下,期待用生態理念和文化角度與鄉村發展結合,腳踏實地的做出研究成果,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出自己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