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要掃碼點餐、停車要掃碼繳費、購物還要掃碼辦會員……在消費領域,有些商家強制或誘導消費者掃碼關注,用戶個人信息被商家“過度采、強制要、誘導取、違規用”的現象并不少見。上海市消保委調查發現,消費者到店掃碼點餐時被索要位置信息和手機號碼,尤其強制收集消費者的手機號是主要問題。(10月15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移動支付日益普及,掃碼消費幾乎成了日常。可掃碼就掃碼,卻要消費者授權使用個人信息、關注公眾號,否則就不能付款,這不是捆綁營銷嗎?用戶此后經常收到廣告推送,接到不少推銷騷擾電話,個人信息是否泄露,也不言自明。
一個手機號碼涉及多個消費場景。這種情況下,個人信息很容易被“穿透”。從法律層面上,掃碼“強索”手機號,已然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也可能違反民法典對“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的相關規定。掃碼消費亂象叢生,應該得到治理。
有了手機號,商家能更好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制定更有效的營銷策略,還可以通過公眾號和流量變現,甚至在利益驅動下,將其賣給其他商家和第三方平臺,并從中牟利。然而,無論這些手機號被用于商業營銷,還是其他不正當行為,用戶體驗和權益都因“被動授權”而暴露在隱私安全的風險中。
將二維碼和手機號徹底“解綁”,要“模糊”更要“清晰”。手機號碼本身需要“模糊”處理,參考物流行業的做法,可以只顯示電話號碼前三位或后四位,或將真實號碼設為虛擬號碼,以及將操作日志接入風控平臺等;在此基礎上,技術便利和隱私保護的邊界則需要更加“清晰”,明確手機號的授權條件、規范安全使用范圍,保證消費者自愿授權,以此嚴防個人信息被亂用、濫用。
實現有效治理,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和執法手段,還要重視和維護二維碼技術的純粹性,需要通過多方合作,加強監管和宣傳教育,共同營造一個安全、便捷、可信的二維碼應用環境。如此才能真正讓掃碼消費變得簡單輕松,讓消費者享有安全充分的“掃碼自由”,實現數字化時代的普惠和共享。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