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晴,河南省鄭州市三十里鋪陳莊村。
赫東峰順梯子爬上房頂,把寫有“4574”的日期紙貼在了“尋女手機店”門頭顯眼的位置。
赫東峰望了望頭頂的藍天說,這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年紀再大也要堅持下去”。
他們的女兒赫博文,丟了12年!“13783564648”,這個手機號,夫婦倆沒有關過機,不敢關機,“唯恐漏掉女兒的一個消息,害怕哪一天女兒打電話時是別人接的”。
尋女手機店迎來冬季“直播熱潮”
“尋女手機店”門口,一部手機正進行著直播,在妻子盧麗休息的間隙,赫東峰上前和網友打招呼:“家人們,大家上午好啊,現在我們的戰友孫海洋的孩子孫卓已經成功回家了,這給我們家人很大的信心,我想我們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回來的! ”
除了夫妻倆的輪換直播,尋女手機店還迎來了由媒體和“網紅”形成的“直播熱潮”,一上午三撥媒體的到來沒有讓夫妻倆感到疲倦,中午的一次直播也沒有讓他們休息下來。
夫妻倆對進入直播鏡頭很少拒絕,講述中不時插入女兒的信息和小店的地址、聯系方式,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持續關注,因為“通過抖音、快手找到的孩子不少,有人直播家人們的機會會更多一些”。
守候12年他們期盼女兒早日歸來
2009年3月1日,須水老街的手機店里,6歲的赫博文與8歲的姐姐爭搶一支紅色兔子圖畫的牙刷,媽媽為了讓小姐妹不再爭搶,便讓赫博文去超市再換一把。
超市距離手機店不到10米,盧麗放心地讓女兒一人前往,還囑咐女兒如果錢不夠自己回頭再去超市補上,她“眼看著女兒蹦跳著出了門,卻沒有看到她回家”。
赫博文排行老二,家中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爸爸赫東峰曾是一家醫院疼痛科的醫生,當年為了和妻子分擔照顧三個孩子,辭職后在須水老街開了這家手機店。
女兒丟失后,赫東峰開始瘋狂尋找,他找遍城市的每一個小區和村莊,三年后他們將店名改為“尋女手機店”,平日丈夫出門尋找線索,妻子使用智能手機通過微信等平臺發布求助信息。
“一個人可以轉發十個人,十個人可以轉發百個人,一百個人可以轉發一千個人,互相轉發來擴散信息!”“12年來,孩子你知道有多少人在幫助我們嗎?”盧麗說,12年的時光匆匆而過,須水鎮歷經多次改造、拆遷,夫妻二人在尋覓中經受著歲月煎熬,赫東峰放棄了醫生夢想,只是和妻子守候在手機店,期盼女兒哪一天突然出現在眼前。
手機不換號、不關機唯恐錯過來電
為了找到女兒,這么多年夫妻倆沒有換過手機號,住的地方也沒有敢搬,小店換新址也會在直播中不斷提醒重復,盧麗說:“博文是在這兒丟的,我們要是走了,她可能就找不到家了。”
“你離開家后,咱家的手機號一直沒有變過,13783564648,沒有關過機、不敢關機,唯恐漏掉她的一個消息,害怕哪一天博文記住這個手機號的時候,打的電話是別人接的,擔心孩子回來找不到我們。”她每天都要一點點回憶,重復手機號和住址、述說女兒兒時玩伴的名字,希望失蹤時已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會想起曾熟記的手機號。
赫博文的姐姐已經上了大三,她想起妹妹時總是偷偷哭著想“如果妹妹在家,也該上大一了”,上高中的弟弟周末回來刷抖音、快手,看到別人家團圓的場景,也會問媽媽:“姐姐什么時候回來?”
多年的尋找和思念讓盧麗的一頭黑發變成了白發,她每次看到尋親的“家人”找到走失的孩子,既為他們的團聚感到高興,又會覺得自己“無能”,沒能讓孩子早點回來團圓。
團圓夢想和內心堅守的愛不會改變
“鄭州尋女手機店”的直播間里,不時有網友加入互動,一位尋子的“家人”和赫東峰打招呼,要看下自己孩子在小店里的圖片,夫妻倆立即轉身在墻壁上眾多的孩子圖片中尋找起來。
12年的時間過去,赫東峰從最初單純尋找自己的女兒,變成了尋親群體的一個帶頭“大哥”,他每年都會和鄭州的志愿者策劃組織尋親大會,高鐵東站、二七廣場、西廣場、西元國際留下了他和“家人們”尋找的身影,尋女手機店內留下了各類尋親彩頁,店內墻壁張貼的圖片上是孩子們走失時童真的容顏。
“從孩子丟失的那一刻起,家人們就踏上了尋子路,為了能找到丟失的孩子,家人們學會了發微博、上貼吧、拍抖音、做直播,盼望著在現實和網絡世界里,都能牽起和孩子之間的那一根線。”盧麗說,因為長期思念、因為疾病折磨,很多曾經奔波在路上的尋親家長開始通過網絡尋親,網絡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公安機關的“團圓”行動更是給力。
“希望這些被找的孩子還有找家的孩子,今年春節都能過一個團圓年,都能回到親人的身邊!”赫東峰說,不管歲月如何變化,他們的團圓夢想和內心堅守的這份愛都不會改變。
鄭報全媒體記者 汪永森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