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車廂內請勿使用自帶小板凳,感謝您的配合!”“乘客,你好!請收一下小板凳,不要坐在這里。”上海軌交9號線和11號線上,這樣勸阻“板凳族”的場景不時上演。
地鐵車廂張貼勸阻提示
攜帶板凳乘坐地鐵固然可以緩解上班族的身體疲勞,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在早晚高峰人流量巨大的乘車環境下,“板凳族”的存在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地鐵空間狹小,“板凳族”占用了其他乘客的站立空間,影響了乘車體驗;二是“板凳族”坐在車廂出口處,增加了許多乘客上下車壓力,甚至會造成磕絆、踩踏事故;三是剎車的時候,“板凳族”和其他乘客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地鐵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特立獨行的“板凳族”頗有“只顧自己不顧公共利益”之嫌,這種輕則是不文明行為、重則影響公共安全的舉動理應被糾偏。在進行廣播提醒、張貼“車廂內請勿使用自帶小板凳”的提示之余,有關部門也要思考如何完善軌道交通管理條例,讓其具有一定的剛性。
上海地鐵高峰期不少乘客坐在自帶的小板凳上(圖片來自網絡)
更需要注意的是,“板凳族”中也有不少老年人的身影,也在無形中加劇了早晚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同時,這也反映出城市中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需求與沖突。
事實上,透過“板凳族”這面鏡子,也折射出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老年人在高峰時段是否應該享受車票優惠?交通部門能否增加公交車班次,分流地鐵壓力?企業是否能夠試行錯峰上下班?相關部門是否可以出臺優惠政策,讓“打工人”享有住房補貼,減少通勤時間?
總而言之,“板凳族”問題要解決,背后的真實訴求也要被看見,更要得到回應。尋求完善的空間,不斷提升乘客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是有關部門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應有之義。
掃碼看相關新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任思凝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