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鄭州市作為試點地區,先行先試。試點工作開展近兩年,作為基層法院,鄭州市管城區法院在此次改革試點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今天,記者獲悉,自繁簡分流試點改革以來,管城法院積極探索,多措并舉,試點改革呈現出系統集成、全面發力、協同增效的新局面。
省錢高效
司法確認助力訴前調解
“訴前調解省時省錢,能幫助當事人在訴前解決糾紛,當事人能切身感受到訴前調解的便民高效。”今年9月份,管城法院特邀調解員王愛敏一小時內成功調解兩起交通事故糾紛。
案件的快速解決,得益于管城法院運用的“特邀調解員+司法確認”制度。管城法院在立案階段,根據各案件的特點,將適合訴前調解的案件分流至特邀調解員先行調解,然后將達成調解協議的,由法院進行司法確認,促使糾紛快速化解。
管城法院積極構建多元化解與優化司法確認程序,創新特邀調解員管理辦法,積極開展委派調解,促進糾紛訴源治理,搭建家事、道交、勞動爭議、涉少數民族類型化調解工作室,依托南曹法庭區位優勢,設立消費者權益保護辦公室、勞動者權益保護辦公室。
同時,在全市法院率先開展群體性民商事糾紛示范性訴訟機制,以延期交房、物業糾紛等典型個案為突破口,加強群體性糾紛源頭治理,通過示范訴訟、示范調解、示范裁判,從源頭上減少案件增量。
據管城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綠水介紹,司法確認程序是依據當事人申請,法院對當事人的調解協議進行自愿性、合法性審查,賦予其強制執行力的非訟程序。
對特邀調解員主持達成調解的,積極引導當事人進行司法確認,避免了案件進入訴訟程序,而且不收取案件受理費,節約當事人訴訟成本,有利于高效便捷地化解糾紛,今年1-11月,訴前委派調解12834件、調解成功5447件,司法確認1352件。
快審速裁
為民事訴訟提效增速
“小額訴訟程序具有方便快捷、一審終審的優勢,節約司法資源,減輕當事人訴累,我七月份入額以來,審結民事速裁糾紛330件。”管城法院立案庭速裁團隊員額法官王慧娟說。
為應對案件增長壓力,實現快速解決糾紛,管城法院擴大小額訴訟程序適用范圍,對標的額5萬元以下的簡單民事案件全部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標的額5萬元至10萬元的,鼓勵當事人選擇適用小額訴訟程序。
為此,管城法院分別在南曹人民法庭和立案庭成立速裁團隊,選優配強員額法官8名,他們平均年齡35歲,均具有較高的法律專業素養,更富有年輕活力和工作激情,成為管城法院實現快節奏、高質量辦案的制勝法寶。
目前,管城法院實現20%的員額法官消化全院60%的快審速裁案件,關鍵辦案效率、質量、效果指標持續提升。
今年1至11月,全院綜合案均審理天數41.6天,在辦案效率持續提升的同時,公正司法水平也得到穩步提升,服判息訴率88.92%、同比提升3.47個百分點。
下一步,管城法院將堅定貫徹隨機分案、均衡結案和繁案精審、簡案快審的辦案導向,其中,快審速裁團隊的年輕法官們更是要以“速”字當頭、“質”字為本,探索健全簡案速裁機制,簡化送達、簡化庭審、簡化文書,讓老百姓在訴訟中切身感受到速裁的“速度與激情”。
科技賦能
掌上辦案常態化
“從質證、開庭都通過線上進行,減輕了訴訟成本,也有效落實了疫情防控政策。”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杜和浩律師切身感受到網上辦案的優勢,今年10月25日,因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杜和浩律師向法官申請線上開庭,得到法官的同意。
管城法院目前初步形成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有力促進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
在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下,訴訟服務中心、執行指揮中心、南曹人民法庭實現智慧化、高標準建設。在上級法院部署推動下,法官辦案輔助應用系統、網上立案、庭審、電子送達系統落地見效,推動實現“一站通辦”、“一網通辦”。
管城法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彎道超車。
今年1-11月,網上立案率、繳費率、網上開庭率、案均閱卷數、電子送達、智能文書編寫等9項指標位居全市法院前列。其中,網上立案26988件、網上繳費16604件。尤其在疫情災情期間,網上立案2579件、網上開庭742次。
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掌上辦案”正一步步走入尋常百姓家,當事人不僅可以網上立案、繳費、查詢案件,還可以與法官在線聯系,進行線上視頻開庭和調解。
下一步,管城法院將繼續借助網上辦案系統,構建智能化“分流+調解+速裁”三位一體機制,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公平正義。
鄭報全媒體記者 魯燕 通訊員 鄭帥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