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每天平均檢測量達到2萬以上,甚至3萬以上,是平時的10倍”,自從鄭州開始全員核酸檢測和重點人群核酸檢測以來,鄭州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檢測量驟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宋銀森說:“我們有備而來!”
特殊時期,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
2021年11月,鄭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將鄭州人民醫院建設為鄭州市核酸檢測基地之一,日常核酸檢測能力達到1萬管/天、疫情應急時通過增加班次達到3萬管/天的標準。
特殊時期,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收到通知后,鄭州人民醫院快馬加鞭推進建設,于12月底前完成基因擴增實驗室改擴建任務。擴建后的基因擴增實驗室擁有5臺雙人生物安全柜、11臺核酸提取儀器和30臺PCR擴增儀,每批可以同時容納11個人的核酸提取工作,4-6小時可提取1萬管核酸標本進行基因擴增實驗,日均檢測量達到3萬管,在本輪疫情中派上了大用場!
自己的困難自己克服 全力保障檢測工作
一份份高效、精準的核酸檢測報告的及時出具,除了設備上的提升完善,離不開幕后“大白”們的辛苦付出。“以前是三班倒,一個人要連續上8個小時班,實在心疼。經過討論研究,我們改成了六班倒,一個班4個小時,每人每天上兩個班。”宋銀森說,這樣既能減輕檢驗人員的壓力,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即便是這樣,機器24小時不停轉,實驗室里包括宋銀森在內的34名檢驗人員依舊需要輪番上陣,加班加點。“開會的時候我跟大家講過,自己家里的困難自己要克服,現階段全力保障實驗的精準進行,保證檢驗報告高質量準時完成是最重要的,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做好隨時奉獻的準備。”
“最讓我們安心的是看到‘陰性’兩個字”
而宋銀森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每次面對疫情,身為科主任的他總是身先士卒。8月份鄭州疫情爆發,他一個多月沒有回家;11月份疫情波及滎陽,他連續20多天吃住在科室;這次,他依舊在科室“扎了營”。一年來,宋銀森住在辦公室的時間加起來超過了三個月,只為了保障核酸檢測工作順利進行。“這些都沒什么,本來就是我們的職責,最讓我們安心的是看到陰性‘陰性’。”
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從采樣到出具結果,群眾幾小時的等待,是這些幕后“大白”們24小時不停歇地奮戰的成果。在這里,他們是“病毒獵手”,爭分奪秒,精準“偵察”,晝夜不停地探尋病毒的“蛛絲馬跡”,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技術支撐。
鄭報全媒體記者 邢進 通訊員 王佳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