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吳瑞霞
2022年2月10日,是鞏義籍男子王萬沖骨灰安葬后的第二天,記者在魯莊鎮桑家溝村一個平常的小院里,見到了王萬沖的家人。
院外陽光明媚,院內愁云籠罩。
客廳里,何玉花輕輕擦拭著丈夫王萬沖的遺像,數次淚雨滂沱。
悲痛之余,讓何玉花欣慰的是,丈夫的部分器官捐贈不僅使6人重獲新生,愛心接力也正在引起共鳴。
2月2日,40歲的王萬沖在宿遷因急性心梗被醫生宣布腦死亡。晚上,家人忍著悲痛,遵照王萬沖生前心愿,簽訂了器官捐獻協議。2月3日(正月初三)上午,在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見證下,其中一肝一肺兩腎立即用到了4名患者身上,還有2個器官,兩天之內也使用到其他2名患者身上。為6名患者送去新年新生的希望。
大愛之舉引發熱議,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
2月8日,共青團宿豫區委員會下發了關于追授王萬沖“宿豫好青年”榮譽稱號,并在全區共青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中號召大家向王萬沖同志學習活動,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懷念著這位宿豫好人。
據何玉花介紹,王萬沖捐獻器官的想法源于2014年的一次手術,“那次是胳膊痛,從里邊取出了一個雞蛋大小的瘤子,在等待化驗結果的過程中,他說,病痛太折磨人,如果到了生命垂危的那一天,想把器官捐獻,讓絕望的人看到希望。后來,還提過一次。這次的器官捐獻,就是為了完成他的心愿。”
何玉花和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她很遺憾:“發病的前一晚,他晚上12點到家,蹲在床邊,說媳婦我愛你,愛孩子,我還嫌他煩,沒想到,那居然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我都沒好好聽,如果可以……”“他是一個特別顧家的人,給我和孩子買了保險、交了社保,唯獨沒有給自己買。病重了,我才知道,3年前他就血壓高,患有心臟病,瞞著家人一直偷偷吃藥,直到去世,我連他一瓶降壓藥都沒見過。他一直都這樣,所有壓力都自己扛。”在那個農家小院,何玉花回憶起和丈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有流不完的淚,說不完的話。
王萬沖的母親楊孝存被人扶著,說話帶著顫音:“家里的頂梁柱走了,以后的日子可咋過呀。剛開始提到器官捐獻,我不同意,好好的一個人,咋忍心呀,媳婦做了我的工作,再加上兒子在世的時候就樂善好施。同意器官捐獻,也是在完成孩子的遺愿。”
王萬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厚重的鄉土情懷很難用幾句話能說清楚。他于2007年來宿遷打工并娶妻生子,對于一個從零開始艱苦創業的“外地人”來說,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王萬沖在宿遷的十幾年間,不論是給人打工還是自己創業,都把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放在第一位,與人相處,他是出名的“熱心人”,誰有什么困難,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都會主動幫忙。作為宿豫區迅哥有約志愿者協會志愿者,他長期到迅哥有約愛心小木屋等地做義工,平時積極參與捐款捐物幫困等公益活動。從2018年開始,共青團河南省委在江蘇各地建立了工委組織,王萬沖被宿遷廣大河南同鄉一致認同、一致推選為首任工委書記。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王萬沖積極募資,為河南省信陽市捐贈了一批醫療物資;2021年7月,河南遭遇強降雨,王萬沖積極呼吁、四處奔走,發動身邊親朋好友捐款捐物,親自帶領車隊,將33車共計價值50萬元以生鮮類為主的物資,如蔬菜、水果、餅干、方便面、常溫奶以及毛毯等急需物資,及時送抵河南災區。
他的小學同學王炎輝得知噩耗,萬分惋惜:“我倆坐過同桌,他從小就樂于助人,勤奮節儉。成年后,我首次無償獻血就是受他的影響。這么多年來,他能累計獻血4400毫升、能把器官捐給需要的人,作為他的發小,我一點都不吃驚,因為他一直就很有愛心。”
器官捐獻之舉為陌生的生命按下了重啟鍵,使文明之風得以延續。他不僅把愛留在了宿遷大地,也為家鄉增了光。桑家溝村黨總支副書記王進道(王萬沖小學時期教師)站在“好人家庭”墻前說:“萬沖從少年時期就與人為善、勤奮刻苦。尤其是近兩年,一直心系家鄉,多次和村委協商共謀發展路徑,沒想到就這么走了。‘好人家庭’評審通過后,將對該戶進行表彰,讓‘好人精神’凝聚更多力量。”
目前,王萬沖的家中有母親、一個尚未成家的弟弟、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七歲半,一個四歲),妻子沒有工作。
心中有大家,大家心中就有他。
王萬沖離世后,何玉花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在了解情況后,宿豫區紅十字會積極溝通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全力做好王萬沖家人后續的生活保障。在王萬沖的家鄉,魯莊鎮黨委政府也把慰問金及時送到了這個突遭變故的家庭,并時刻關注著這個家庭的情況,隨時準備給予必要的幫扶。魯莊鎮副鎮長張夢雨表示,作為萬千魯莊人中的一員,王萬沖是魯莊人的驕傲,也是全鎮人學習的榜樣。下一步,將號召全鎮干群學習他這種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的精神,并持續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開展,讓文明和諧之樹在魯莊大地開花結果。
何玉花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器官捐贈,使絕望的人重獲新生。她今后要做的,就是把愛傳遞下去。
王萬沖,正以另外一種方式活在人間。好人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