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是第十個世界血栓日,為了進一步提高公眾對靜脈血栓類疾病的認識,由 “全國VTE防治能力建設項目辦公室” 發起 “全國血栓防治宣傳月” 活動于今日正式啟動。本次宣傳月活動的口號是 “栓不住,動起來”,旨在全面提升全社會對靜脈血栓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號召公眾積極行動起來,正確認識和重視靜脈血栓,合理調整生活方式。一旦確診靜脈血栓,要積極配合臨床規范治療,堅持抗凝治療與定期復診,避免栓塞風險發生。
靜脈血栓:臨床的“潛伏炸彈”
靜脈血栓是在靜脈血管中產生的血栓,臨床教科書中稱之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公眾所熟知的、異常兇險的肺栓塞,就是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隨血流到達肺部阻塞了血管,它與深靜脈血栓同屬于VTE的不同時期。由于深靜脈血栓發病隱匿,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并加以干預,就有發生肺栓塞的風險。而一旦發生肺栓塞,嚴重者可在1-2小時內死亡,且度過危險期后的患者也依然存在復發的風險。因此,VTE又被稱為臨床的“潛伏炸彈”,是繼心肌梗死、腦卒中之后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鄭大一附院腔內血管外科主任李震教授表示,長期住院、手術或者骨折創傷、長期臥床、活動少、年齡大于60歲、以及癌癥化療后的患者等這幾類人群,更容易發生VTE。“VTE的早期癥狀是較為明顯的,如果腿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發紅,或不明原因的氣促、呼吸急促、胸痛、心跳加快和頭暈等癥狀,就提示存在VTE的可能,應立即就醫。”
防治關鍵:患者要主動預防、規范抗凝
雖然VTE存在致命風險,但總體上來說,它是可防可治的。李震教授說,活動少的老年人應該適當的運動,如果長期臥床,活動受限,也可以通過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以及彈力襪等物理方法輔助運動,此外,高危人群還可以通過藥物抗凝來預防VTE的發生。
據悉,藥物抗凝是預防和治療VTE的主要措施,是多個臨床指南一致推薦的基本治療方案。目前,常用的抗凝藥物包括傳統口服抗凝藥物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如利伐沙班等。“華法林等傳統的抗凝藥物,有出血風險,而且容易與其他食物和藥物產生相互作用,病人用藥期間間隔半個月就需要到醫院血檢,以監測藥效和副作用,這導致患者的依從性較差,很難嚴格遵醫囑規范用藥”,而新型口服抗凝藥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劑量恒定、無需常規監測、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風險低、食物藥物相互作用情況較少。
專家提示:抗凝過程中要嚴格遵從醫囑
雖然抗凝藥物是預防靜脈血栓的最有效手段,但抗凝不足或過量均會帶來風險,需要特別重視用藥安全。因此,患者使用任何一種抗凝藥物,都應嚴格遵從醫生的指導。李震教授提醒,靜脈血栓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抗凝治療需要貫穿靜脈血栓治療的全程。切不可因癥狀減輕,而隨意停藥或私自調整劑量與用法,必須遵從醫囑定期復診,并進行規范治療至少3個月,或者根據病情需要更長時間,避免復發而危及生命。“即使是經過治療度過危險期的靜脈血栓患者,仍存在致死性肺栓塞復發的風險,一定要堅持抗凝治療,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VTE的復發。”
院內管理:積極推進VTE防控體系建設
據悉,VTE是可預防的院內死亡的首要原因,高達60%的VTE發生與院內相關。因此,建立VTE防治體系是有效降低住院VTE患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函,由中日友好醫院牽頭實施的“全國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設項目”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李震教授表示,為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提出的“提高”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規范預防率”的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鄭大一附院早在2016年就開始推進院內VTE防控體系建設,以提高住院患者VTE的防治能力和救治能力,合理構建醫院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防治管理體系,并于2019年首批獲得“全國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設項目”靜脈血栓防治中心優秀單位。“在這個體系內,骨科、腫瘤、普外、周圍血管等所有相關科室都被納入統一管理,每個入院患者都需要進行VTE的風險評估,在住院治療的全過程中,按照低危、中危、高危的風險程度進行相應的管理,以有效防范VTE的發生”。據悉,2019年,鄭大一附院又牽頭成立了“河南省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防治聯盟”,全省百余家醫院參與。聯盟以VTE防治中心建設為抓手,推進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建設,規范診療流程,提升醫療質量安全水平,讓更多的靜脈血栓患者獲得早期的預防、及時的診治、持續的醫療管理,更好的守護患者生命安全。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邢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