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一座新一線城市的引才縮影: 可提供就業崗位逾20萬個 安家補助最高30萬元

          2022-04-30 來源:正觀新聞 分享到:

          作為一座新一線城市的引才縮影,鄭州此次花大力氣,盡最大誠意,備上豐厚禮包以待良禽落、鳳凰歸。與此同時,一場關于人才的拉鋸戰在新一線城市之間也愈演愈烈。

          當求職者苦惱于“去哪里工作?”的問題時,各個地市、高校、企業也在竭力思索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人才的價值開始顯現。在引進人才這條賽道,擺臺擂鼓的場面永不落幕。

          4月15日上午,萬里無云、風和朗清,延續了前幾日一貫的好天氣。在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里,一臺臺直播機器被架起,手持筆記本的媒體記者嚴陣以待,不斷有人進進出出。緊鑼密鼓的準備鋪墊著一場關于人才政策的發布會的重要氛圍。

          “我是李非凡,來自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得知本場發布會專門設有大學生主持環節時,我被這個小創意驚艷到了,也感受到了鄭州這座城市對青年學生的誠意!何雄市長向全球青年英才拋出橄欖枝,備好了一份份豐厚的‘大禮包’,更讓我們對留在鄭州有更高更遠的未來充滿期待”。會程過半,一個年輕的聲音突然出現在發布廳,接續主持,青春與未來的氣息逐漸濃烈。

          2022年即將過去三分之一,人才引進之間的較量再次升級,除去北上廣深等第一梯隊以及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第二梯隊,對人才極其渴望的中部城市也紛紛拋出“橄欖枝”,廣發“英雄帖”。作為中部地區人口大城市的鄭州更是拿出前所未有的誠意,栽好梧桐樹,等待鳳凰來。

          7年征才?系列規劃顯決心

          商代遺址,鄭韓故城,五千年的深厚底蘊昭示著鄭州的悠久歷史,同時它也是一座體量龐大的特大城市。

          據《2021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年末,鄭州市常住人口1274.2萬人,一年增加14.2萬。作為中部城市中人口相對較多的城市,鄭州在人才引進方面從未放松步伐。

          正觀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5年,鄭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推出了“1125聚才計劃”,力爭通過5年時間,重點引進、培育、柔性匯聚千余名人才以及100個領軍型科技創新創業團隊。

          2017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了拓展人才政策覆蓋面,增強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鄭州市將人才政策進行升級,于同年的11月份推出“智匯鄭州”“1+22”人才政策,實施頂尖人才、重點產業人才、青年人才等7個人才專項計劃,涵蓋了人才引進、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100多個政策點。不論是高端領軍人才、大學生創業者,還是高技能人才、自主創業人員,基本上都可以對號入座,享受到政策優惠。

          2020年9月,鄭州市結合發展實際,針對人才痛點,完善政策體系,在“1125聚才計劃”、“智匯鄭州”人才工程等人才政策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推出3.0版本,發布了鄭州人才計劃系列政策,聚焦科技創新,堅持“精準有效、務實管用”,構建“一城、一策、一事”人才工作品牌,以更大決心、更大力量、更精準的措施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在人才搶奪這場戰爭中,只有開始,沒有結束,通過人才政策,也有許多優秀的青年人才來鄭、留鄭,在這里豐沛了人生理想,施展無盡才華。

          鄭州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十三五以來的五年間鄭州市引進境內外高層次人才1042名、項目團隊413個。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

          此外正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僅2021年一年,鄭州市新引進高端人才450人,其中“兩院”院士12人;為超過3.16萬名優秀青年人才(包括博士1578人)發放生活補貼,發放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和首次購房補貼10.75億元……

          “鄭州高度重視城市環保工作,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土壤;鄭州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的博士林鴻和其團隊從未后悔過當初的選擇,如今,林鴻和所在的團隊創建了國內首個基于精密測量的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監測體系。

          多處升級?人才政策有新意

          除了林鴻,還有更多的優秀青年人才選擇到鄭州創業、扎根。

          據大河網報道,2018年,在招才引智的背景下,郭勇從杭州來到鄭州,成為一名創新藥上市的“孵化者”。

          郭勇此前在多家藥企從事生物藥研究開發領域近20年,經驗頗豐,2018年,受原單位委派,他到河南尋找能合作基地。

          郭勇以前沒來過河南,但到臨空生物醫藥園后,他被震撼了,“一是政府效率奇高,比如我們1.2萬平方米的園區,不到兩年建成投用,這在外地至少得3年以上,港區速度效率真高;二是,園區的同事和其他藥企同行工作效率高。這兩點潛質非常符合創新藥企業發展。”郭勇說。

          此后郭勇只身一人來到鄭州,成立了鄭州創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任總經理,運營大分子藥物CDMO平臺,讓“三高”創新藥在航空港“安家”。

          只身前往鄭州,妻子孩子仍在杭州生活,孩子上小學六年級,鄭州航空港實驗區人才辦、教育局了解到郭勇的難處后,協調孩子轉到航空港實驗區上學。

          對于人才,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花大力氣挖掘,鄭州市更是如此,2022年鄭州市這一政策再次升級。

          4月13日上午,鄭州市政府召開“活力鄭州·青春鄭州”鄭州市實施青年創新創業行動新聞發布會,推出10條青年人才新政,覆蓋就業創業、生活住宿、技能培訓、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正觀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其中既有亮點,又不乏新意。

          總體來看,鄭州市此次發布的10條人才新政從供需兩端綜合發力,不斷創新豐富青年人才就業政策和服務支持體系。從企業方,鄭州市除了通過實施“四個一批”措施把更多人才留在鄭州外,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可提供就業崗位逾20萬個),力求吸納更多青年人才來鄭,同時還將采取多種獎勵措施,以鼓勵軟件企業積極吸納大學生就業。

          從求職方,鄭州市多層次、多方面發力促進青年人才就業。譬如組織人才服務機構、企業進校園,開展“千名領航計劃企業家引才”行動,為在校大學生送政策、送培訓、送崗位、送服務,另外,鄭州市還將免費開展一系列培訓,幫助高校畢業生提高專業知識和創業技能。

          其次,10條人才新政從需求出發,以具體措施扶持創新創業主體,拓展創新創業空間。鄭州市發布的10條青年人才新政中,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鼓勵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來鄭創新創業,為其提供創業金融保障、項目補貼、場地支持等。

          除了發放人才補貼和大眾創業扶持項目補貼外,鄭州市還規劃建設兩個青年創新創業園,打造青年人才“拎包入住”“拎包辦公”的服務模式,積極提供“一站式”創新創業服務。

          此外,鄭州市還為創新創業者提供金融保障,比如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含留學歸國學生)自主創業的可申請期限3年的創業擔保貸款,完善“科技貸”“人才貸”“人才保”金融服務模式,通過一系列措施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覆蓋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全鏈條金融支持。

          從場地、資金到政策,鄭州市為符合規定的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與創業服務,將政策補貼落到實處。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在青年人才的生活方面,鄭州人才新政更顯溫情與暖心。對于來鄭的青年人才,除了青年就業創業政策,還將享受到全方位的支持,其中包含青年人才安居工程、生活補貼及子女入學等公共服務。

          正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住房方面,鄭州市將高品質建設40萬套人才公寓,綜合運用青年人才驛站、人才公寓、共有產權住房及發放首次購房補貼等方式,為青年人才提供安居保障。

          在個人生活補貼方面,鄭州持續推行青年人才補貼政策,按不同標準為來鄭的青年人才發放生活補貼。對在鄭州市博士后設站單位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和鄭州市企業引進或出站留企工作的博士后,發放生活補貼、安家補助,安家補助最高30萬元。

          在公共服務方面,鄭州市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互聯實現人才事項“四個一”,即“一窗受理、一網通聯、一次辦好、一周辦結”,全面提升人才服務的質量效率,提供更好的教育、醫療等服務。

          在教育方面,保障學前和義務教育資源供給,滿足青年人才子女教育需求,確保“應入盡入”。

          一個“新一線”城市的引才縮影

          人才是地方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座城市的發展與人才息息相關。2017年,鄭州首次躋身“新一線”城市,此后發展勢頭愈猛。

          2021年12月,鄭州都市圈新納入洛陽、平頂山、漯河、濟源4個城市,由原來的“1+4”拓展為“1+8”。從“1+4”到“1+8”,鄭州都市圈擴容提質。

          近日,《現代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印發,明確了“十四五”時期重點推進的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名單,其中,鄭州入選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2月18日,《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出臺,到2035年,鄭州都市圈總體發展能級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一切發展都意味著更多的機遇,對人才也愈發迫切,以人才政策引人才流入,這一現象在全國各地并不少見。

          據前瞻經濟研究院《2021年中國31省市人才對比及效益評價深度分析報告》顯示,通過在北大法寶政策數據庫查詢,經過整理去除掉表彰通知、授予頭銜、活動評選、行政批復、名單公布、換屆通知和任免通知類政策,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共有地方性人才政策共計3191條,其中以人才培養及發展政策為主,其占人才相關政策的82%。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人才引進及激勵政策以人才引進和人才住房政策為主,占比分別為49%和30%;人才培養及發展政策以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為主,占比分別為50%和17%。

          而據智聯校園發布的《春節后校招趨勢報告》,一線城市人才吸引力增速放緩,二三線城市人才逐漸向新一線集聚,此前,智聯研究院發布的春招市場第四周市場行情周報也顯示,新一線城市正在替代一線,成為低線城市人才流出的首選地。

          作為一座新一線城市的引才縮影,鄭州此次花大力氣,盡最大誠意,備上豐厚禮包以待良禽落、鳳凰歸。與此同時,一場關于人才的拉鋸戰在新一線城市之間也愈演愈烈。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