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鞏義時報 吳瑞霞
近日,在北山口鎮南山的菊花種植基地,記者看到了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犁耙、灌溉、栽菊補苗、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等正在進行。西頭村黨支部書記吳志偉和東風村黨總支書記王新峰行走在田間地頭,察看菊苗長勢,現場指導工作,對產業發展充滿信心。2022年,西頭村與東風村聯合搭建基層黨組織交流平臺,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拓寬產業發展之路。目前,已在南山重拾撂荒地,共同栽種菊花近百畝,鄉村振興這幕“好劇”,已緩緩拉開序幕。
強產業提動能 跑出強村富民“加速度”
北山口鎮菊花產業的興起源于西頭村。據吳志偉介紹,該村由于基礎條件差,長期面臨“小村無特色、項目發展無支撐”的僵局。2021年,該村組織黨員干部多次到附近村鎮和溫縣、登封等地學習,從溫縣引進了千層懷山菊種植項目,4月份,高標準打造了菊花種植實驗基地和晾曬場地。為了節約管理成本,并積累管理經驗,村“兩委”干部、村民組長全員參與菊花種植,當年9月,菊花喜獲豐收。
有了技術做支撐,再加上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西頭村干群種植菊花的熱情高漲。該村于今年2月12日,與武陟縣大虹橋鄉西陽照村經濟合作社正式簽訂了懷山菊收購協議。4月初,通過集體翻耕和鼓勵群眾復墾復種等方式,在南山共規整農田近50畝,五一期間,全部栽上了菊花。
支部聯建聚合力,激活產業發展“動力源”
東風村與西頭村是鄰村,且在南山都有大量的閑置土地資源。了解到東風村有種植菊花的意向后,在吳志偉的主持下,西頭村召開“兩委”干部會議,制定具體的幫帶措施,決定從解決東風村的實際困難入手,免費為其提供菊花苗,還從機械、技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幫助。“吳書記和村干部還多次就栽種菊花的行距、間距和注意事項等打電話或現場指導,使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支部聯建好處多。”王新峰說。
“有土地、有技術、有菊苗、有水源、有銷路,下一步,將繼續和周邊村的黨組織有效銜接,繼續探索‘支部+支部’聯建共建新路徑,通過現場教學等方式,分步驟、有重點地傳經驗、授技能,把菊花產業做大做強,蹚出一條致富路。”吳志偉信心滿滿。
1+1>2,繪就產業發展“新畫卷”
菊苗栽下,管理是關鍵。西頭村把幾十畝菊田分給了各組栽種、管理,村干部不定時到現場抽查、督促,保證成活率。記者在該村的農田里看到,菊苗已過了緩苗期,正在茁壯成長,放眼望去,一片生機盎然。吳志偉并不滿足,要求各組長要勤來、勤看,缺苗補苗、缺水補水,管好責任田,在實干中積累經驗。
東風村由于起步較晚,犁耙后的農田,還有一小部分未栽上菊苗。王新峰有點惋惜:“晚了一步,錯過了最佳栽種期,隨著氣溫的升高,菊苗的成活率相應降低,但西頭村給我們留的菊苗數量很足,正在加大人工投入,栽苗、補苗同步推進,有了西頭村無條件的幫助,我們有信心把菊花種好。”與西頭村利用深井水灌溉不同,東風村的栽菊季,正好趕上該市的后寺河水庫防汛泄洪。該村的菊田緊鄰南大渠,使菊花地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深耕細作“導師幫帶制”寫好鄉村振興答卷
北山口鎮黨委副書記、宣傳委員張建波告訴記者,東風村和西頭村菊花產業前期利用的只是一小部分閑置土地資源。目前在南山,西河、底溝、山川等村還有一部分土地被撂荒,菊花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形成規模后,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奠定了基礎。下一步,將因地制宜,依托“導師幫帶制”,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打破北山口鎮原有產業單一,沒有農特產品的僵局。繼續通過支部+支部、企業+支部等多種形式在南山大力發展菊花產業,在水地河等村大力提倡芝麻、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的種植。
該鎮黨委書記張賽軍在近日召開的“導師幫帶制”暨基層黨建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會議上要求,針對村與村發展不平衡的實際,要把握“導師幫帶制”工作試點的有利契機,充分發揮導師所在村的示范效應,帶動周邊村集約發展,形成連片效應。通過導師的輻射帶動,使好經驗、好做法得到推廣、復制,推動北山口鎮鄉村振興水平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