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記者從河南省體育局獲悉,該局與河南省教育廳日前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整合社會資源為學校體育服務、完善體育賽事體系、深化體校改革發展、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強化體制機制保障6個方面舉措提供助力,加快體育河南、體育強省建設,深入推進我省體教融合工作,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和體育后備人才隊伍建設。
中小學學生每天校園體育活動1小時
《意見》要求,要從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程,豐富青少年課余體育活動,完善學校體育社團建設,改進體育教師崗位評價以及促進高等教育體育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入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
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要求,小學1—2年級每周至少開設4節體育課,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至少開設3節體育課,普通高中及中職學校每周至少開設2節體育課。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中小學要根據實際,采取每天2個大課間或每天1次活動課等形式,切實保證在校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間。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培養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鼓勵在課后服務中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降低學生近視率、肥胖率,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作機制。
以校園足球、校園籃球為引領,促進校園運動項目協同發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模式,大中小學要普遍成立田徑代表隊,選擇建立足球、籃球、排球、游泳、體操、乒乓球、武術、羽毛球、網球、輪滑等項目學校代表隊,積極參加體育競賽。
高校要加大體育學類相關專業建設投入,積極設立體育學類相關專業。建立省市專業運動隊與高校聯辦機制,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納入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在訓練、場館、競賽、教練、復合型保障團隊等多方面資源共享。
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與在校生比例要達到1:220
在整合社會資源為學校體育服務方面,要加強場地設施保障,各級、各部門要支持現有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升級改造,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現有公共體育場館和新建公共體育場館運營,有序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共同打造體育品牌活動,建立以教育部門統籌管理、體育部門支持配合、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參與、社會各界廣泛支持的一系列青少年體育品牌活動。
加強體育人才培養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教師與在校生比例要達到1:220,高中階段按每周12—14學時工作量配備1名體育教師,高等院校按每周10—12學時工作量配備1名體育教師。
暢通體育教師教練員入職渠道,研究制定省(市)優秀退役運動員擔任學校體育教師、教練員的有關政策,逐步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入學校擔任體育教師、教練員的渠道,開辟高水平退役運動員到體校入職“綠色”通道。
加大課外培訓機構監管力度,嚴格執行國家體育總局《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進一步完善課外體育培訓監管體系,規范我省課外體育培訓行為,制定《河南省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和管理指南》,并強化日常監督,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到2025年評定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000所
在完善體育賽事體系、深化體校改革發展、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強化體制機制保障等方面,《意見》提出,要統籌規劃各級青少年競賽,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生體育賽事要由教育、體育部門共同組織,共同制定具有授予運動員技術等級資格的賽事名錄,統一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注冊,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省、市、縣、校四級競賽體系。要優化體校項目布局,遴選1—3個重點項目,組建專業性復合團隊,打造金牌教練工作室,給予重點扶持。
開展省市聯辦重點項目基地建設,評選有條件的體校、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武術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承接省專業隊后備人才梯隊建設任務,省市兩級要給予政策、經費和訓練等方面重點扶持,各縣(市、區)要選擇體育較好、具備訓練資源優勢的6—8所小學、3—4所初中、1—2所高中建立小初高對口升學銜接和項目布局一致的“一條龍”人才培養體系。體育、教育部門要共同制定《河南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評定與管理辦法》,到2025年評定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1000所。
全面推進公共體育場館數字化、智慧化建設,整合全省公共和學校體育場館、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和培訓、運動員注冊和技術等級評定、教練員和裁判員管理、體育組織和基地管理、青少年選拔決策輔助等“一站式”服務應用平臺,推動數據共享、資源共用。
鄭報全媒體記者 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