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7點30分左右,陳延賓都會打開手機上“鄭州日報”的APP,看上面《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是否已經更新。
這是他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的早餐時間可能有早有晚,有時候事情忙了甚至可以不吃,但是這份“精神早餐”,他一頓也不能耽誤。
“《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是我每天必上的黨課,不學一天都沒有精神。早飯可以不吃,但是這個內容不能不學,早飯不吃也就是餓一頓對身體影響不大,但是作為黨員不持續學習,遲早會營養不良。”陳延賓說。
陳延賓,鄭州新華醫院黨委書記、院長。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他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鄭州市衛健系統唯一獲此殊榮者。
那么,這位陳書記為什么對每天早上的“黨課學習”如此執著?他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有哪些故事和心得?他又是如何用黨建引領醫院的建設和發展的呢?2022年7月,建黨101周年之際,記者對陳延賓進行了專訪。
“一天不學習,渾身沒力氣”
讓陳延賓念念不忘、孜孜不倦的“每日黨課”“精神早餐”,是鄭州日報APP的日更欄目《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
《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是鄭州日報新媒體部精心制作的一個品牌欄目,每天早上推送,是把當日的《人民日報》《河南日報》《鄭州日報》三份中央、河南、鄭州的黨報重要報道、《新聞聯播》《河南新聞聯播》《鄭州新聞聯播》三家中央、河南、鄭州電視臺的聯播重要新聞、《新聞和報紙摘要》《河南新聞》《鄭州早新聞》三家中央、河南、鄭州廣播電臺播發的重要信息,提綱挈領,梳理匯總,系統將這些黨媒集中完整,供黨員干部利用碎片化時間,讀報、聽廣播、看電視,聆聽“黨端”中央聲音,了解黨媒關注重點,不錯過每一條值得關注的時政新聞。
年輕的時候,陳延賓就以熱愛學習、勤于鉆研而聞名,年紀大了,他依然“活到老,學到老”。6年前,他就注意到了鄭州日報APP的每天推出的融媒體專欄《三分鐘讀黨報》,開始訂閱,然后系統學習,但總感覺“意猶未盡”。后來,《三分鐘讀黨報》升級改版為每天的《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囊括報紙、廣播、電視,把他每天最想學的黨媒匯總在一起,并且貼心地編輯整理、劃出重點,讓他喜出望外。如果說之前的學習只是“吃飽”,現在可是真正“吃好”了。
有科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養成,大概需要21天。而陳延賓越學越愛學,他每天學習《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已經堅持了多年,而且不是光看,每次都要選擇性地做筆記。厚厚的筆記本,他已經記了整整5本。
作為一院之長,每天的工作時十分繁忙,但每天早上的學習時間,他從不間斷。如果有極特殊的情況,比如去外地參加重要會議必須盡早出發、統一乘車,他也會把當天的《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收藏起來,晚上抽空補學、補記。
“一天不學習,渾身沒力氣”,陳延賓給醫院的黨員干部以及應邀給其他單位的黨員骨干上黨課時,經常這樣說,而且他還主動擔當了《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的宣傳員,逢人就“安利”,現在他身邊下載鄭州日報APP,堅持每天打卡《讀黨報、看聯播、聽新聞》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不是黨員,但也愛上了學習黨媒“黨端”。
“辦一所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
說完陳延賓愛學習的故事,讓我們再來看看他個人的經歷,就會明白,他為什么對中國共產黨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陳延賓出生在一個普通干部家庭。父母都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黨員。他從小是聽著共產黨人的感人故事,唱著革命歌曲長大的。父親病危時,拉著他的手說:“我干了一輩子,沒給你們留下什么,很對不起你們,但我還是有個要求:去世后給我蓋上黨旗,替我交上最后一次黨費”。父親忠誠愛黨的高貴品格,給陳延賓上了人生最后一課,讓他對黨也逐漸了解和認識。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2000年冬天的一天,時任鄭煤集團總醫院外科主任的陳延賓在值夜班,接診了一位在新密打工的男孩,因患闌尾炎沒能及時救治,導致腹膜炎急需手術,終因付不起2000元醫療費而無奈地放棄了治療。在醫保制度還不健全的年代,經常會遇到因為沒錢看不起病的患者。當時他便在心中立誓:一定要辦一所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醫院!
辦院初期,他就提出了“科學誠信,強醫惠民”的辦院宗旨,和“一切從病人出發,一切替病人著想,一切為病人服務”的辦院理念,一心為百姓辦實事、解難事。醫院發展步入正軌后,他率先推行40種單病種限價手術,實行長期“五免費”,開展“雪碳行動”、“雙百工程”等惠民活動。同時,他又在醫院建立愛心基金,每月出資6000元,用于救助貧困患者。
十幾年來,陳延賓通過各種惠民舉措幫助困難患者近千人,群眾受益近千萬元,新華醫院也被群眾譽為“百姓醫院”。2014年,他與河南省紅十字會簽訂遺體捐獻協議。在他的帶動影響下,醫院涌現出姚寧、李鳳蓮、錢東霞等多名省、市級勞模和優秀共產黨員,又有6名同志與紅十字會簽訂遺體、器官捐獻協議。
當好群眾健康“紅色守門人”
“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2006年,新華醫院成立黨支部。同年,陳延賓也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開啟他“微光成炬”的黨建之路。
黨建引領,首先要以身作則。為了救治一位106歲的乳腺癌患者,陳延賓帶領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共同挑戰醫療極限,老人康復出院時,他又用醫院的“愛心基金”補貼,免除了老人住院期間除新農合報銷之外的全部費用,安排醫院車輛將老人送回家中。自古忠孝難兩全,為了救治一位車禍腦出血患者,他把摔傷的母親交給其他醫生治療,自己毅然走向手術臺,患者得救了,他才安心的到母親病房安排母親手術。這些行動,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和奉獻,也讓醫院全體員工自覺地向黨旗靠攏,向黨員學習,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當好群眾健康“紅色守門人”。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陳延賓將十九大精神編成快板書、制成課件,先后到許昌、滎陽等多地巡講120余場次。2018年,他出資30余萬元購買黨建大篷車,開展“三進三送”活動,受益群眾5000余人。2020年,他斥資在醫院建設“新密市黨員政治生活體驗館”,一年來共接待黨員3000余名。去年是建黨100周年,陳延賓發揮自身特長,開設“說黨史”專欄,以快板書的形式每日100秒講述歷史事件,制作完成100期,平臺點贊近30萬次,深受干部群眾喜愛。
黨建的引領讓醫院明確了方向、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效益。新華醫院的員工隊伍空前穩定,最近幾年,無論外界如何喧囂浮躁,他們這里沒有一個人辭職,并且有許多優秀人才慕名而來,要求參加新華團隊。通過抓黨建全院上下統一了思想,實現了“三同”(同一聲音、同一步調、同一目標),贏得了贊譽,黨建引領醫院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2022年下半年,將迎來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66歲的陳延賓也格外激動,全院上下在慶祝“七一”的同時,也在積極籌備向黨的二十大獻禮的各項活動,以及惠民措施。結束采訪時,陳延賓深有感觸,寫下一首詩抒發情懷:“新時代、新理念、新特點、新論斷,偉大夢想要實現,我六十當作十六干!”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