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午后到26日上午,我省出現了大范圍的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對不少地區造成損壞。
7月27日,省氣象臺對此一一盤點并分析原因。
雷暴大風強度強。全省有41個縣(市、區)出現10級以上雷暴大風,最大風力達12~13級,同時伴有較強的雷電活動。
站點雨量大。全省大部出現中到大雨,南陽、駐馬店、鄭州、平頂山、許昌、新鄉、焦作、洛陽、開封、信陽等地出現分散性暴雨或大暴雨,有267站降水量超過50毫米,其中大于100毫米的有9站,最大降雨量達166.3毫米。
小時雨量強度大。全省有120個縣(市、區)共808站出現小時降水量超過20毫米的短時強降水, 45站1小時降水量超過50毫米;最大鄭州市花園口站,達103.7毫米。
局地伴有冰雹。25日15時至18時,三門峽、焦作、洛陽、新鄉等地出現冰雹,其中嵩縣城關鎮最大冰雹直徑達4~6厘米。
此次大范圍強對流天氣形成的原因?
此次強對流天氣形成原因主要是受西風短波槽東移生成的帶狀中尺度對流系統影響,是一次非常明顯的颮線天氣過程。過程發生前,受副高邊緣西南暖濕氣流和晴朗少云的作用,河南及周邊升溫增濕明顯,大氣中積累了豐富的水汽及不穩定能量。隨著高空槽攜帶冷空氣東移發展,上空大氣的垂直不穩定加強,在山西南部有強對流生成發展,并在近地面形成強冷鋒;隨著冷鋒的東移南壓,在豫西不斷觸發新的對流生成,并在河南中部發展為颮線,給河南帶來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什么是颮線?
颮線是排列成線(帶)狀的雷暴群,從上空俯視可以把它看成強對流天氣的“航空母艦”,一個個對流單體雷暴就像是“航空母艦”上的戰斗機,這是一種具有巨大破壞力的災害性天氣系統。
颮線的特點是尺度較小,生命史較短,其寬度約20-50公里,長度一般由幾十公里至幾百公里;維持時間由幾小時至十幾小時不等。颮線攜帶的能量巨大,可能造成的強對流天氣非常多樣化,可能有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冰雹,甚至有時會有龍卷,這些強對流天氣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幾個相伴出現。
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伴有強烈的閃電活動。據河南省閃電監測系統監測顯示,7月25日12時至26日12時,全省共監測到云地閃電共62401次,閃電密度高值區主要分布在南陽、信陽、洛陽及鄭州。其中,鄭州市觀測到云地閃電5307次。
如何防御雷電?
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主要分為云內閃電和云地閃電。由于云團內部電荷的分布具有異種電荷分區分布的特點,當異種電荷區域之間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擊穿空氣形成放電,產生云內閃電或云際閃電。
當云團中的電荷量足夠多時,在靠近云團的地面會感應大量的異種電荷,特別是在突出地面的建筑物、金屬物或水陸交接等物體上,當云地之間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云地放電現象,出現云地閃電。
比如,25日傍晚許多鄭州市民拍到的閃電擊中鄭州中原福塔,就是典型的云地閃電,但是一般不會對雷電防護裝置完備的建筑物造成損害。
氣象部門建議,高層建筑應按照國家標準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相關業主單位和高層建筑管理方應當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組織做好單位雷電防御工作,選取持有相應資質等級的檢測機構定期開展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并做好日常巡查和維護,確保雷電防護裝置能夠正常發揮作用。
同時,廣大公眾要了解掌握相應的防雷知識,保護自身和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室內如何防雷:
1.遇到雷電天氣時,要關好門窗,關閉家中電器,并拔掉電源、閉路、網絡等插頭,最好不要撥打電話。
2.不要接近室內裸露的金屬物,如水管、暖氣管、煤氣管等,不要靠近潮濕的墻壁,更應遠離獨立架設的接閃桿(塔)及其接地引下線。
3.家中屋頂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的,雷電天氣不建議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洗澡。
室外如何防雷:
1.遠離樹木、鐵塔、旗桿、金屬廣告牌等孤立、金屬物體。
2.正在游泳時要趕快上岸離開水面,避免在水中受到雷擊傷害。
3.汽車是比較理想的避雷場所,要注意關緊車窗。
4.在野外時,盡量躲在室內、山洞等安全場所,不要在樹下、無雷電防護裝置的窩棚避雨。
5.沒有合適的避雷場所時,應蹲下并低頭,雙腳并攏、雙手抱膝,不要用手撐地,減輕遭遇跨步電壓的風險。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