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通訊員 姜孟雅
鞏義市西村鎮西村村東門里的秉禮學校遺址,是鞏縣(今鞏義)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地。如今,秉禮學校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到西村村民的血液之中,激勵著西村廣大干群奮發圖強、勇往直前。在紅色秉禮精神的引領下,西村村一大批建設新農村的先進人物不斷涌現,而村黨總支書記趙建設就是杰出的代表。
賡續紅色血脈,重修秉禮學校
當選黨總支書記伊始,趙建設就帶頭籌資20多萬,帶領黨員干部開始了秉禮學校的修復工作。很快,秉禮學校主體樓舊貌換新顏,秉禮學校紅色墻繪一道街也讓大家眼前一亮,秉禮學校的紅色歷史也通過視頻和講解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同時他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并在村里廣泛宣傳,贏得百姓理解,經多方努力,重修秉禮學校“紅色”教育基地的項目終于落地。消息傳出,趙建設激動地說:“當了這個黨總支書記,既要為村里的百姓辦眼前的實事,更要造福子孫后代。無論俺村的人將來走多遠,過了多少代,我相信,大家心目中都會有‘秉禮學校’的,這才是真正的‘鄉愁’!”看到絡繹不絕來學習的人,看著逐漸煥發出生機的“秉禮學校”,趙建設迫不及待地發出邀請: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恢復秉禮學校原貌,西村人民熱烈歡迎各界朋友來參觀學習。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尊師重教
“大家是評選出的秉禮先鋒崗優秀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發揚了秉禮精神,傳承著紅色基因。我作為西村人,感謝大家為俺西村孩子的付出,西村人民不會忘記您的。”這是趙建設在2021年鎮教育系統年終總結表彰會上的動情講話,本次表彰會他個人捐助2萬元用于獎勵教育先進工作者。
西村歷來就有捐資助教的優良傳統,趙建設一直身體力行、心系教育:2020年6月他發動管道協會的企業為西村初中捐助20萬用于設備添置;2021年暑假深入學校慰問參與暑期延時服務的教師;2021年“7.20”學校災后重建,他出資出力;在教師節期間,他深入學校慰問了非鞏義籍教師李欽倩、李鵬等老師,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家庭狀況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得知教師宿舍缺少空調,帶頭籌資一次性把40臺空調安裝到位。
今年,他做了一個大膽構想,就是先從西村鎮秉禮小學入手,打造新時期的“秉禮學校”。他提出:西村的孩子是傳承秉禮紅色基因的主力軍,學校是主陣地。在和學校多次溝通論證的基礎上,形成了“學校打造秉禮文化、引領紅色基因傳承、培養出黨和國家以及家鄉需要的未來人才”的共識。他立即在村委開設了動態的“秉禮教育發展金”賬戶,帶頭捐款2萬元,并動員管道協會企業和愛心人士籌資百余萬。他說:“先從秉禮小學開始,3-5年把更多的西村學校打造成孩子心中的‘秉禮學校’,我們一定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教育的付出正如他平時對自己的要求一樣,即:教育無小事,有我趙建設,就沒有困難二字。
根植秉禮精神,扎實行業發展
鞏義市西村鎮被譽為“管道之鄉”,管道產業也是西村鎮的支柱產業,現在的管道企業共135家,主要分布在西村村,規模、質量、效益均處于良性發展軌道。
趙建設于2001年成立了河南華源供水設備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他的產品、人品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2017年他被推舉為鞏義市管道協會會長。他在協會會議上鄭重表示:企業求效益,更要講愛心,企業的發展得益于黨的好政策,企業的再發展必須用黨建做引領。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一年間管道協會3名負責人被發展為中共黨員,7名員工成為入黨積極分子。他不斷給西村地區管道產業宣講黨的政策,在此前提下制訂行業發展規劃、嚴格企業標準、遵循有序競合,科學舉措促進了管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疫情期間,企業面臨困難時,他多次為困難企業排憂解難,從政策、人才、經營到資金不遺余力提供支持。也有人勸他,管好自己的企業就行了,畢竟是競爭對手。他說:“我是管道協會會長,我更是一名黨員,我必須這樣做!”現在,西村鎮管道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管道產業響不響,就看西村趙會長。”
牢記黨的宗旨,切實為民服務
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他經常告誡村子的黨員干部:群眾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貧困戶張明隧說:“我相信共產黨,相信我們的黨總支書記趙建設,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黨讓我們干啥我就干啥。”對于扶貧工作,趙建設也記不清自己到底去過貧困戶家多少次,他既扶貧又扶志,扶上馬再送一程,直到村里的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為了大力發揚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他利用閑置土地新修建一間愛心理發店,讓全村650名70歲以上老人全年免費在西村愛心理發店理發。“節日慰老”送關愛,堅持節日和日常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春節給7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一百元慰問金,端午節和中秋節等節日舉辦消夏晚會6次,給老百姓送去精神食糧,“九九”重陽節給70歲以上老年人每人發放5斤雞蛋,給老人送去一份溫暖,送去一份關愛,真正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趙建設經常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車頭行不行,全看司機的水平。咱村是火車,村委是車頭,我就是司機。村里的工作,他總是帶頭表率,村民沒有忘記這樣一件事,那就是趙建設的父親去世時,他力排眾議,堅決執行殯葬改革,喪事簡辦,不收禮金不辦酒席,做到了他平時所講的:喪事一切從簡,盡孝要在身前。他的岳母去世時,正值防汛救災之際,他也沒有去守孝,一心守在村民身邊,投入到防汛抗洪、轉移群眾、排查危房等工作中,真正詮釋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執行黨的政策,緊扣生態宜居
“西村村區域面積6平方公里,下轄24個村民小組,1920戶,8563人,黨總支共設七個分支部(一個工業支部),13個黨小組,317名共產黨員。西村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現在已經全部實現脫貧。村子煤改氣完成1720戶,完成率90%以上,改廁完成率70%以上,生態農業有1300畝,管道企業135家,在咱村產業園區的31家,今年咱村高考本科上線27人……”村里的基本情況,趙建設張嘴即來。居住在西村幸福家園幾位村民說:“趙書記家有資產千萬的企業,日子肯定很美,他卻干起了最出力不落好的‘村官’,多操多少心,圖啥呢!”
趙建設到底圖啥?當水沖式廁所改造工程開始實施的時候,群眾不理解,道路污水管道鋪設糾紛多,他通過接地氣、順民心的做法使這項工作提前完成了;當“煤改氣”號召發出后,他率先在自己的公司實行“煤改氣”改造,并逐步推動西村整個管道產業實現改造,由此帶動全村的改造;街道樹木綠化、農田噴灌措施改造等等改造,趙建設都心中有數,穩步實施。“都說我圖啥,我圖的是為俺村的百姓辦多辦實事,圖的是俺村越來越美,俺村的人越來越好。”
這就是趙建設,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兒,永不知辛勞、不知疲倦,因為在他的心里藏著一個樸素的夢。正如他競選時的承諾:“我必須通過今天的不斷努力,讓一切都美起來,那就是西村美,西村的人美,西村的子孫后代更美。”其實,在趙建設這個“紅色頭雁”帶領下的西村村走的就是一條“鄉村振興”的道路,這條路雖有曲折,但前途無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