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發短視頻罵別人“負心漢”,名譽侵權道歉+賠償

          2022-09-23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各種社交軟件的廣泛應用,網民在通過自媒體暢快表達意見建議的同時,發布帶有侮辱性、貶損性言辭的言論,有損他人名譽和人格尊嚴等網絡侵權行為也時有發生。9月20日,鄭州市惠濟區法院花園口法庭就審結一起因發布不實視頻引發的糾紛,依法判令被告發布致歉聲明、賠禮道歉并賠償原告5000元的損失及精神損害撫慰金。

          案情:發短視頻詆毀別人“負心漢”成被告

          據了解,2021年1月起,常某在某短視頻平臺發布視頻稱王某為人風流,同時與多位女性保持戀愛關系,是名副其實的渣男,并修改用戶昵稱為“被負心漢王某拋棄的女人”。王某發現后十分氣憤,立即報警,并要求常某刪除視頻和更改昵稱,但常某依然我行我素,繼續發布詆毀王某名譽的視頻。為此,王某訴至法院要求常某立即停止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消除其侵權行為造成的影響和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常某通過具有一定傳播性的網絡平臺發布多條對原告王某有侮辱性的短視頻,在沒有事實依據的前提下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常某的行為對王某的名譽造成實質性損害,應當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故王某要求常某修改賬號昵稱,并在案涉短視頻平臺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具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應予以支持。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判決常某修改其在案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昵稱,并向王某賠禮道歉,賠償王某損失及精神損害撫慰金5000元。

          說法: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

          據辦案法官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侵犯公民名譽權的形式主要有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并造成一定影響。

          通常情況下,受害人可以注意留存證據。網絡平臺賬號頭像或相冊照片的辨認;微信朋友圈發出的內容,聊天記錄中透露的身份信息;通過其他證人作證來證明該網絡平臺賬號主體身份;網絡平臺賬號是否使用了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第三方機構或提供技術支持公司的協助調查等。同時,受害人還需要注意保留原始、客觀、真實的信息,也可選擇公證或者電子存證的方式固定相關內容。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通訊員 魯維佳 王艷梅



          分享到: 編輯:陶莎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