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楊宜錦 通訊員 郭嬋瓊
近年來,觀音寺鎮圍繞建設“擁山攬湖核心區、鄉村振興引領地、宜居生態文化鎮”的發展目標,充分探索挖掘鎮域“山水河湖共連通”生態資源,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獨具魅力的“中原水鄉”。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觀音寺鎮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文旅產業,堅持因村施策、“一村一品”,強化多元發展,拓寬“增收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積蓄力量。加大對祥致和“水果森林”、名揚種植專業合作社、羊肚菌種植大棚基地、獼猴桃種植基地等宣傳力度,在“用腳步丈量鄉村”過程中,積極走進涉農企業,助銷售、幫企困,出良策、解難題;勇于創新,敢闖新路,探索形成了“黨委政府支持+支部領辦+合作社管理+農業保險+保底分紅”的土地托管新模式,實現土地托管總面積1.4萬畝;積極探索實踐“黨支部+自主經營”模式,成立鄭州市冉農實業有限公司,養殖銷售肉驢,成立岳愛康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銷售艾草,打造“自創品牌”模式,生產銷售締元牌純凈水和酒,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整合使用資金,發展“資金扶持型”集體經濟,積極爭取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87余萬元,用于發展光伏發電項目。
產業不斷發展強大的背后是農民日益鼓起的錢袋子和不斷增強的幸福感,只有抓住發展特色產業這個“牛鼻子”,才能盤活鄉村振興整盤棋,促進產業興旺,穩就業,農民增收,凝聚鄉村振興的合力,奔向“共同富裕”。
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鄉村旅游發展不僅能給農民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還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有利于一攬子解決“三農”問題,促進鄉村振興。觀音寺鎮依托唐戶遺址、子產墓、北魏石刻等歷史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南水北調主干渠、潩水河、唐寨水庫、楊莊水庫、陘山等生態資源底蘊。尊重鄉村旅游資源的原真性,對旅游資源進行精準的把握、挖掘、開發和宣傳。將鄉村旅游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著力培育鄉村旅游特色村、休閑觀光園區等品牌,在促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鄉村整治、富民強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觀音寺鎮更是獲得了“河南省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稱號。
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觀音寺鎮的村容村貌正發生著可喜的變化: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率不斷提升,“改廚改廁”持續推進,天然氣管網有序鋪開,103省道升級改造,北環路、渠西路、環山路及環山路西延道路建成通車,建成鄭州市級美麗鄉村試點村3個,新鄭市級人居環境示范村2個、人居環境示范街5條,在建美麗鄉村建設項目3個、美麗鄉村示范村項目2個。十里鋪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全鎮森林覆蓋率達35%以上,全鎮村莊全部實現生態綠化及游園覆蓋……通過一系列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程度提高等措施緊抓鄉村建設,讓美麗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倡導弘揚文明鄉風進程中,觀音寺鎮以創建河南省級文明鎮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移風易俗,農民群眾主動落實“一約五會”等有關制度和條例,引導群眾摒棄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促進鄉風文明,為鄉村治理注入了活力。
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觀音寺鎮找準方向,努力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