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國慶遇上重陽,《河南養老服務條例》正式實施 醫養結合啥模樣,記者帶你去看看

          2022-10-04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妞,你也來我們這里看戲了?《周末有戲》可是我們的‘心頭好’,這又是國慶又是重陽節……”9月30日,在管城區貨棧街愛睦家養老院,坐在輪椅上正津津有味地看演出的王女士和記者熱情打起招呼。

          今年10月1日,是《河南省養老服務條例》頒布實施的第一天,恰好國慶假期又和重陽節喜相逢,也讓更多有老年人的家庭多了一份從容的關切和團聚。對于不少身患疾病需要不間斷陪護、照料的老人來說,《條例》中提到:“促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這也意味著在養老服務中,醫養結合越來越重要。那么,真正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是啥樣?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進先后被評為河南省、鄭州市“醫養結合示范單位”的愛睦家養老院,為你實地探訪。

          演出:與祖國同慶,周周有戲看

          9月30日9點30分,在愛睦家養老院文化活動中心,一場“國慶重陽慰問演出”正在上演,紅色大屏將現場映射得一派喜慶,護理員有的在老人臉上貼五星紅旗,有的給老人遞上一面鮮艷的國旗。

          “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當演員們唱起這首熟悉的歌曲時,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國旗,有的老人也跟著哼唱起來,現場一片祥和,墻上的“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16個大字也讓人動容。

          現場觀看演出的老人年齡多半都在75歲以上,坐在輪椅上的老人居多。據了解,他們基本都是身患疾病,需要全天候照護,看演出過程中,護理員們站在旁邊不時地會上前照顧。

          “祝福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越來越好”,老人在演出結束后還不忘給祖國家送上美好祝福。“在這里,每周都有演出,都有戲看,我們不孤單。”看戲的王女士說,養老院里的“周周有戲”有舞臺有大屏幕,想看啥都有。

          吃飯:邊吃邊看新聞,來了就沒打算離開

          中午11點20分,正是老人們開飯的時間。只見護理員們將一盒盒可口飯菜送到各個房間老人桌前。

          走進護理院的房間,可以看到床鋪整潔,室內色調宜人,配備有中心供氧系統、一鍵呼叫系統、中央空調及新風系統、24小時監控系統等設施,獨立衛生間內24小時不間斷熱水,還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

          在205房間,坐在窗戶前的老張還在享受屋外盎然綠意時,只見護理員豐師傅喊著“張叔開飯了”,便將盒飯放在他面前。

          豐師傅將老人挪坐到輪椅,便打開了電視調換到央視一套新聞頻道。“這屋里4位老人,就數他最愛看新聞了,遙控器都他掌握著,每天都在關心著國家大事”,老人不好意思笑著說:“我最喜歡看新聞了。”見到醫務部主任張愛玉,還有護理部主任楊芳進來,老人趕緊招呼兩人坐下。

          “她們待我可好了,我在這待著有一年半了。”老人說話雖不是很清晰,但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

          老張今年71歲,腦血栓后遺癥,下肢不能活動,說話有些口齒不清,但思維毫不含糊。說到天天照顧他的護理員豐師傅,老人直說:“好好好。”

          豐師傅說,老張叔早上6點多起床,吃飯,然后下去活動一會,下午3點再下樓參加養老院“一小時”集體活動,“他最大愛好就是每天都會出去曬太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楊芳說,他愛人一個星期來一次,女兒比較忙,但一有空閑都會來這里陪他。

          “我們的行政管理員每天兩小時一巡視,一是巡視老人身體情況,再就是看巡視護理員在不在崗盡不盡職。”楊芳說。

          走進隔壁206房間,護理員小李正在拿勺子喂一位戴著圍兜老人糊狀的食物,一邊喂著,一邊還不時擦流到圍裙上面的食物,動作非常輕柔,特別有耐心。

          同屋居住,來自東北的王女士雖然偏癱20年了,但思維敏捷,一張嘴說就有東北特有的爽朗性格。6年前,她跟隨女兒來到鄭州,先后也住了幾家養老院,但都不是很舒心,直到3年前,經人介紹來到愛睦家養老院。“來了后,我就沒打算離開,在這里每一天我都過得很開心,就連過節也沒打算回去”。

          養老院的人對她也是格外的體貼,知道她喜歡胡辣湯、包子,油條,她們有時候也會給她專門準備這些。因為身體狀況,一年也會去樓下的住院部住上幾天,“有時候我還沒開口,醫務部就主動給我安排床位,替我辦理好住院手續”。

          “這里的醫養結合特別好,從養老部轉到住院部,醫生和護理員還是我平時熟悉的人,不用來回折騰。”王女士說。

          病人家屬張先生說,他父親也在這里有兩年多了,從他觀察還有老人反饋的情況來看,都不錯,尤其每月20號愛睦家有個服務質量監督會,都會邀請新入住的老人和其他的老人及其家屬,針對生活照料、餐飲、文藝演出等,提出改進意見,以此提高服務質量。

          醫養結合:樓上養老樓下醫院,頭疼腦熱健康體檢只需下趟樓

          從事護理工作11年的楊芳,3年前來到愛睦家養老院,現在是護理部主任。

          她說,住在愛睦家養老院的老人多為轄區周邊的老人,目前老人有89個,80歲高齡老人占三分之二,失能的有56個。

          楊芳說,她每天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近30個房間的查房工作,早上8點前來了,直到9點查房結束,一般都是了解各房間頭天老人的身體情況,給老人家屬電話溝通,確定治療方案,前提是尊重老人家屬意見,溝通有長短;也有來入住咨詢的,老人家屬日常護理問題解答多的,都是她的工作范圍。對于危重的、風險系數比較高的老人,她也會做好重點“監控”。

          楊芳說,每天她的工作都是處于說話狀態,每天回家她都累得不想說話,不光是查房和老人溝通時要說話,經常晚上準備下班了,在院里乘涼散步的老人,見她也都會招呼她,過去陪她們說說話。前一天晚上7點多她準備回家,有位老人喊她,“妞,過來陪我說話”,其實,在5分鐘前,她接到老公電話,說女兒發燒,讓她趕緊回家,“但我這時候不能走,我只能告訴老公等會兒”,因為她不陪這位老人說話走了,“可能老人晚上都睡不著覺”。

          其實,很多時候,老人也沒有什么事,就是想讓她陪陪他們,那這時候,“我們就做個傾聽者,我們必須耐心傾聽完,這也是我們護理人員的職責所在”。

          同樣,對于負責醫療需求的主任醫師張愛玉來說,一般早上查房8點30分交完班,會根據老人的臨床表現判斷輕重,比如老人拉肚子、便秘需要開藥,就及時跟家屬溝通,開一些門診用藥;有的老人發燒、咳嗽痰多,意識沒有那么清楚,就需要住院觀察治療,家屬同意了,她們拿著老人的卡直接就辦住院了,不需要轉到外面的醫院。如果遇到需要搶救,亟需轉診的,我們會聯系合作的醫聯體,第一時間做好轉院治療。

          老人秦先生說:“別看這里的小護士們年輕,但都特別細心,有愛心,給我們量血壓,血糖,我們都特別開心。”

          社區居家服務:送餐服務隊,讓老人享受“一碗湯的距離”

          “小姑娘辛苦了,來來快進屋坐下歇會!”宇通花園社區的82歲王奶奶看到助餐小伙伴張清華熱情地打招呼,并稱贊:“這飯菜的軟硬度剛好,非常適合我。”

          據了解,愛睦家除了在養老院居住的老人外,在周邊社區還提供日間養老服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高齡、孤寡、獨居、空巢老人們出門買菜、做飯多有不便,愛睦家社區居家服務還提供上門送餐服務。

          同時,對老人的健康狀況作出監護,還有,照看和問候老人身體情況,并提供上門理發、洗澡等服務。

          愛睦家的助老送餐服務會兼顧“健康、適老、美味”,針對長者常見的“三高”問題,做到菜式“少鹽、少油、少糖”。每周更新菜譜,讓長者吃得放心、吃得滿意。

          當天,一盒盒熱乎乎的大米飯、一盤盤香氣撲鼻的雞腿和西紅柿炒蛋、木耳燒豆腐被分配到各個保溫飯盒里面。每餐三菜一湯由愛睦家送餐小伙伴送到老人家里,確保送到每位老人手中的飯菜都是熱乎的。

          送餐服務極大方便了老人的生活,打通了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也解決了在外子女的后顧之憂。

          “家門口”的養老模式

          近年來,河南省鄭州市正積極探索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以醫院為依托,打造輻射周邊社區的老年服務中心,為入院及周邊老人提供社區基礎醫療、康復護理及休閑娛樂服務,讓老人在家門口有所依,有所養、有所樂。

          作為河南、鄭州醫養結合示范點的愛睦家護理院也許正是一個縮影,主要服務失能、失智、殘障及臨終關懷老人,集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理療、文化娛樂以及殘疾人托養等為一體。

          “護理院位于城市中心,利用企業閑置廠房改建而成,就是要辦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養院,融入社區,服務居家。”愛睦家養老院院長王守廣說,以護理院為中心,輻射鄰近若干社區,服務延伸到周邊居家養老的老人,實現區域內醫養結合的網格化服務。其實就是通過構建“大中心(醫養結合機構)+小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康復站)+智能化的服務架構。實現機構、社區、居家服務相互銜接與良性互動;形成衛健、民政、殘聯等多部門為老服務職能在終端融合;搭建活力老的、失能老人、臨終老人不同年齡段、不同服務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鏈條。

          走出愛睦家,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和以往看到的養老院有很大的不一樣,除了清潔舒適的環境,還在于貼心的服務和老人們洋溢在臉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養老院好不好,生活在這里的老人最有發言權。

          2021年,省衛健委、省民政廳等多部門啟動了河南省醫養結合示范項目建設工作,著力培育一批不同層級和類別的醫養結合示范機構,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到2025年,鄭州也將全面建立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六位一體,讓老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醫養結合服務網絡的康養模式也許是一種很好的常識和探索,相信隨著《河南省養老服務條例》的頒布實施,會有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養老服務模式出現。“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在老齡化社會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讓老人們有尊嚴有質量地生活,明天會越來越好。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魯燕 文/圖



          分享到: 編輯:卜貝貝 統籌:陳君健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