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景靜 通訊員 郭培培
近20天來,每天早上六點,二七區淮河路街道有一支隊伍,他們騎著三輪車在大街上風馳電掣,疫情防控期間,他們的崗位就在三輪車車座上,每天他們匯聚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著一個共同的任務——接送醫護。每日核酸檢測,從他們騎著三輪車的奔馳中、從他們排成排等待醫護中,拉開帷幕。
接送醫護是他們的全部嗎?不。起得最早的是他們,走得最晚的還是他們,他們的一天要忙碌18個小時,早晨6點起來接醫護,接送完醫護,他們開始給各個核酸檢測隊伍補充物資,送棉簽、送防護服、送試管、送托盤、給車輛消毒……直到夜里12點把第二天配備的核酸檢測物資拉回社區,配備齊全,做好統計分類,一天工作才算結束。
“社區男同志少,開三輪的任務自然是我們承擔,接送醫護、保障物資,也很有成就感啊。”政通社區負責接送醫護的志愿者李付俊這樣說。
這個隊伍里,從“90后”的淮河社區羅夢迪、隴海社區祁瑾,“80后”的路砦社區羅斌、金海社區祝國濤、齊禮閆社區閻勇亮,到“70后”的亞新社區的馬珂、隴海社區的康亞樓,再到“60后”的政通社區李付俊、淮北社區樊希強、綠云社區張建軍。
不單單全都是肩扛大梁的男同志,也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書記,從“90后”的天下路社區書記謝曉君,到“70后”的盛世社區書記郭永燕,無論哪個年齡段,無論是社區工作人員還是志愿者,他們一日一日風雨無阻,初心如磐,默默忙碌在防疫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