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今天上午,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曙光》在洛陽正式建組排練,該劇將在今年12月正式進行內測并和觀眾見面。
沉浸式戲劇《曙光》以1921年中共洛陽組成立前后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以隴海鐵路大罷工等故事為素材,講述洛陽工人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烈火燎原、反抗壓迫的一段熱血征程。
該劇由中共洛陽市委組織部、中共洛陽市委黨史辦、洛陽市國資委、洛陽城投集團等單位支持,河南國潮文旅科技有限公司創作,潘乃奇擔任總編劇、總導演,吳瑜婷、焦陽、伍埕、張娟、王楚翔、石賽、張寒宇、仰大章等青年主創加盟,特邀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邊文彤擔任該劇視覺總監。
據了解,與常見戲劇不同的是,《曙光》的戲劇演繹和體驗,皆是以沉浸式的表現手法來完成。總導演潘乃奇表示將通過打造特色沉浸式數字新場景、創排紅色主題沉浸式戲劇,以生動鮮活的藝術形式,講述中共洛陽組成立之初那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我們感到責任重大,也將以最嚴肅的態度、最真誠的投入來完成這一次創排工作。”潘乃奇說。
據介紹,《曙光》是國潮文旅科技品牌“光”系列沉浸式戲劇的第二部作品,前作沉浸式戲劇《微光》駐場演出在四川省成都市,自推出后引起各界關注,得到廣泛好評。制作人聶鑫直言:“不管是《微光》還是《曙光》,都來源于歷史長河中的革命之光、紅色歲月里的信仰之光、當代人們的心靈之光、文藝工作者的理想之光。在《曙光》之后,國潮文旅科技品牌將繼續打造‘光’系列作品,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市場上涌現出許多與黨建結合的沉浸式戲劇,但是大多僅限于戲劇演繹,在空間上并沒有太多的突破。而《曙光》不僅在筑牢紅色基因的內容上堅持守正創新,更在藝術空間領域進行開拓創新實踐——在藝術空間的開拓上,深度還原1921年的洛陽工務段修理廠、洛陽機務段修理廠及工人周刊發行站、工人夜校等革命先輩揮灑熱血的場景。
該劇視覺總監、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邊文彤表示:“在視覺效果的營造上,包括服裝的設計上,我們力求做到不違背歷史原貌,兼顧藝術空間呈現的視覺效果和審美質感。”
據悉,在《曙光》的體驗過程中,參與者將能在利用數字科技打造的視覺空間,感受到數智賦能下的沉浸式戲劇新體驗。
此外,《曙光》在演繹內容的創作上,亦是十分嚴謹。項目立項初期,便組建專業專家團隊,為紅色主題的方向性、黨建文化的嚴肅性、戲劇背景的真實性進行把關和研究。除此之外,專家團隊還多次前往洛陽市各博物館、紀念館等地進行采風,力求在最大程度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和革命故事,弘揚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楊麗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