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七區嵩山路街道亞星社區,有這樣一支在職黨員志愿者團隊,由市勞動保障培訓就業指導中心王淑云、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孟新星、市房產檔案館尚星旭和市人民醫院的石對先組成。一段時間以來,他們承擔著為居家隔離的重點人群上門做核酸檢測的任務。由于他們名字里的“星、云、先”三個字,志愿者們都親切地稱他們為“星云先鋒”。
亞星社區居民近萬人,居家隔離人員一直在幾十戶到200戶之間波動。“摸清底數、規劃好路線才能事半功倍。”“星云先鋒”4個人湊在一起,核對清單,熟練地穿好隔離服,默契地拿起試劑管、棉簽、手消、名單等必備物品出發了,等待他們的,將是連續3到4個小時的戰斗。
社區大部分是無電梯的多層樓,且居家隔離戶大多集中在5樓、6樓。孟新星是退伍特種兵:“我身體好,樓層高的任務交給我!”了解到王淑云這幾天因為長期爬樓梯導致膝蓋損傷疼痛,他和小組其他人員商定只讓王淑云負責核對名單、規劃線路,爬樓梯入戶檢測的工作由他們3名年輕人承擔。做檔案工作的尚星旭不善言辭,卻心思縝密。他把上門做核酸檢測分解為填寫公示牌、揭封條、敲門、核對身份、開管、遞管、掃碼、消毒、貼封條等流程,一整套動作銜接得行云流水,絲毫不差。
疫情發生以來,封控在家的石對先無法返崗,他便主動向社區請戰,一直奮斗在核酸檢測的崗位上,成了社區的中堅力量。作為職業醫師,他每次都要認真檢查大家的防護措施是否到位,每戶做完都督促做好現場消毒,任務完成還要指導大家規范脫防護服、做消殺。
11點半左右,連續奮戰近4個小時的“星云先鋒”們完成任務返回社區,秋末冬初,已有涼意,但他們早已汗透衣背,面屏上密密麻麻掛滿了水珠。在“星云先鋒”小隊的感召和帶動下,亞星社區的在職黨員在各自的志愿服務崗位上干勁十足,他們撲下身子、扛起擔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劉偉平 通訊員 吳丹 宋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