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董占卿 通訊員 魏少杰
地處居民聚集區,轄40棟居民樓、58個單元、4452戶、1.16萬人,加之公共場所密集、人員結構復雜、流動人口眾多……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原區蓮湖街道陽光花苑社區任務之重、責任之大,不言而喻。
10月中旬以來,在入戶核酸、物資保供、追陽溯源、社會管理等方面,醫護人員、社區干部、下沉干部、物業公司、志愿者200余名普通人站出來共同守護家園。在職員工、青年學生、退休職工……在社區“第一道防線”保衛戰前沿,處處閃爍著守護有我、命運與共的凡人微光。
入戶核酸:真誠付出,總有回報
從10月21日開始,每天凌晨5:30,陽光花苑社區開始組織當天的全員入戶核酸檢測。200余名工作人員穿上隔離服,戴好面罩、醫用手套入戶進行核酸檢測。分組、發物資,信息員、采樣員就位,已重復了40余輪。
來自陽光花苑社區169志愿服務隊的負責人張迎豐介紹道:“最冷的時候,隔離服里面也不能穿太厚。穿一件毛衫,在戶外行走特別冷,進到樓里又特別熱,全身都是汗。手套只能戴這種醫用手套,非常冷。陽光花苑小區都是20多層的高樓,工作人員需要上到頂樓,再走步梯一層一層入戶。一個單元下來,渾身上下全都濕透了,腿經常抽筋。中午顧不上吃飯,常常工作到下午兩三點。”
由于入戶檢測過程中,核酸檢測工作人員要戴手套,噴酒精,手上開滿了口子,干裂的皮膚幾個月都無法恢復,即便是吃飯也要受到限制。在工作期間,所有工作人員身穿防護服,不能喝水、不能如廁。在入戶進行核酸采樣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冒著著被感染的風險。
志愿工作并非一帆風順,很多志愿者白天忙碌,為了不給家中帶來感染風險,雖然自家就在本小區內,也是打地鋪住在社區一個多月不回去。有的志愿者長期勞累,有過矛盾、不解、委屈,但更多的是溫暖:鄰居端來一碗紅燒肉,熱心的居民送來面包、牛奶......點點滴滴的關懷,就是對全體工作人員最大的鼓舞。
“上門入戶核酸采樣的時候,大家心理壓力肯定是有一點。但是咱們就是干這個工作的,這是我們的職責,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居民負責。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疫情早點過去,也希望大家開開心心地步入正常生活。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的時候。”張迎豐說道。
追陽溯源:事不過夜,全力以赴
陽光花苑社區的黨永波、常書才、張明、李森是社區為數不多的幾位男同志,從10月19日陽光花苑社區第一例確診病例發生至今,已經在追陽溯源崗位奮戰一個多月。
“白天做的核酸一般都會在第二天的后半夜推送結果,凌晨時分也是追陽溯源的高峰時間。我們幾個男同志就輪班盯著異常試管的推送信息,有異常情況第一時間追陽。”黨永波介紹說。
流調需要極強的耐心反復溝通。”黨永波記得,一開始電話打過去,有人說“打錯了”并直接掛斷。
異常試管人員確定后,需要馬上接追陽醫生,準備報表、試管、抗原,由工作人員帶領醫務人員上門復核,再把采樣標本連夜送往疾控中心。
“追陽是與時間賽跑,必須‘事不過夜’。”黨永波說,工作量大的時候,會忙到天亮。因為人手不足,白天還要繼續堅守在全員核酸檢測崗位。“有時候忙碌了一整夜,想在天亮后抽個空睡一會,但根本睡不著。我們的值班電話、手機從早到晚響個不停。”
有時候,黨永波被當成“咨詢電話”接線生,有的流調對象確診后打電話來咨詢,“他們有各種擔心,我也盡可能安慰”。
高效運轉:力所能及,迎難而上
蓮湖街道黨工委委員呂昂作為蓮湖街道下派領導干部,負責陽光花苑社區疫情防控各項事務的管理和機制的高效運轉。
“從10月中旬暴發新一輪疫情至今的一個多月里,蓮湖街道下派機關干部、社區干部和下沉一線的市統計局、中原區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緊密結合,吃住在帳篷里,始終奮戰在一線。”呂昂介紹說。
每天凌晨5點鐘,呂昂第一個到場開始清點人員、分發物資安排入戶,再等各組人員返回后清點試管轉運,一直到下午3點全部結束后才能吃上飯。
每天數據更新、全員核酸檢測、重點人員轉運、環境消殺、物資保供等等工作,需要有一個高效的運轉機制。為做到信息公開及時,呂昂帶領陽光花苑社區抗疫團隊,制作確診病例和高風險單元分布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動態公布。
“這一輪疫情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陽光花苑社區的首次破防。”呂昂說,“陽光花苑社區居住了上萬人,且以老年群體居多,各類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因素也就增加。”
從10月中旬至今,呂昂從未離開過社區,不是落實物資發放,就是督促緊急摸排事項;不是解答群眾的咨詢,就是了解追陽轉運的進展,家中3個月大的孩子沒顧得見上一面……工作起來就一個字—“忙”!夜深了,生怕有所遺漏,他把第二天要辦的事仔細盤點一下,記在本上,才放心睡下。
“這么多年來都沒經歷過如此高強度、快節奏,而且持續時間如此之久的工作。這場疫情防控戰也是一項銜接緊密的民生大仗。”呂昂說,這里還有1萬多人的大家庭需要我們的守護。我們沒有退路,只能力所能及,迎難而上,打贏了這場仗,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