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與行為實驗室以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未成年人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數字生活與網絡保護研究報告(2021~2022)》。藍皮書調研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達到1.91億人,近三分之一的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主要是滿足其認知需要和娛樂需要,家庭學校環境系統在未成年人網絡行為引導和網絡沉迷防范上,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未成年人的成長和社會化過程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與各種數字應用。互聯網為未成年人搭建了數字化的學習、生活、娛樂和社交空間,但是互聯網環境復雜多樣,未成年人的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尚未成熟,身心的發展性與網絡的復雜性相互作用,引發不少關于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的爭議。
課題組面向全國6歲至18歲的在校學生及其家長進行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學生問卷21733份,家長問卷19804份,旨在勾勒出未成年人在互聯網空間的學習、娛樂和社交特點,以及互聯網使用對其思維認知、情緒心理、創新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影響。
調研數據顯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主要是滿足認知需要和娛樂需要,大多數是基于拓展視野和了解世界、獲取信息和學習的動機,同時,娛樂放松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會影響未成年人上網動機、上網活動頻率和網絡沉迷情況。父母對子女越了解、親子互動越頻繁、親子關系越是親近,未成年人會越少依賴網絡使用來滿足心理需要,上網動機減弱。家長的榜樣作用對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具有重要作用,平時每天玩游戲或看短視頻時長在3小時以上的家長,與不玩游戲或不看短視頻的家長相比,其孩子網絡沉迷風險比例分別高出5.36%和11.10%;與時長1小時以內的家長相比,其孩子網絡沉迷風險比例也會分別高出5.22%和8.83%。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兒童玩網絡游戲和觀看短頻的比例都更高,應給予更多關注。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風險與首次觸網時間和網絡活動類型有關,男生、農村未成年人和高中生網絡沉迷風險更大。學校融入度高、生活滿意度高、幸福感強、學習成績滿意度高和未來信心強,是防止網絡沉迷的保護性因素;感知互聯網對自己的重要程度高和學業壓力大,則是發生網絡沉迷的危險性因素。藍皮書表示,被同伴排斥、親子關系不良的未成年人容易將互聯網作為“港灣”,但這種補償性的滿足,始終替代不了線下與人相處所帶來的滿足。因此,對于網絡沉迷的未成年人,應從學校、家庭環境入手,通過改善同伴關系、營造良好的學校環境和家庭氛圍,滿足他們愛與歸屬的需要,降低互聯網對他們的重要程度,從而降低網絡沉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