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虎生威辭舊歲,瑞兔呈祥迎新春”。
1月9日上午,沿黃九省(區)“歡慶二十大,虎虎生神威”民間工藝布老虎大展賽在三門峽開幕。百個布老虎“齊聚一堂”,充分展現黃河流域民間工藝百花齊放、群星燦爛的風采,為喜迎新年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經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工藝品,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
2008年6月,布老虎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布老虎入選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四省的是中國布老虎的主要分布區,其他省市廣泛分布。
由于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不同,布老虎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裝飾和姿態,并且賦予不同的特定文化內涵。
據考古發現,最早的中華虎化石出土于三門峽的仰韶文化遺址,因此,在三門峽舉辦布老虎展覽更具特殊意義。
為生動展示沿黃九省區民間布老虎工藝特色,進一步發現民間工藝人才,傳承制作工藝,增進沿黃九省區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以民俗方式展現新時代人民群眾踔厲奮發的精神面貌,河南省民協與三門峽市文聯、文廣旅局聯合沿黃九省區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了本次大展賽。
活動共征集到來自四川、甘肅、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九省區的非遺傳承人和愛好者精心制作的民間工藝布老虎776件(套)。
因疫情原因,2022年8月先行啟動線上展覽。此次線下展堪稱沿黃九省區民間工藝布老虎的一次跨流域集中展示“黃河布老虎全家福”,共展出布老虎精品100件,這些作品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形態各異,構思奇巧,形神兼備,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寄托著黃河流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
展品中,作為我國文化名片的山西黎侯虎,四肢粗胖,昂首站立,大有武關公的風范;陜西關中地區的布老虎特別喜歡用蛇、壁虎等五毒圖案;河南淮陽布老虎更具擬人化,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山東各地的布老虎著重在頭部設計,大嘴白牙,獠牙外露,借以表現老虎的雄威,加上黑白相間的球狀眼睛,腦門兒上黑黑的“王”字讓獸中之王變得憨態可掬,民間俗語“家有獅虎,平安又幸福”“摸摸虎頭,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驅邪避鬼”寄托著黃河流域人民的美好愿望。
本次展覽由沿黃九省(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三門峽市文聯、三門峽市文廣旅局主辦,三門峽市群藝館、三門峽市非遺保護中心、三門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承辦,沿黃九省區廣大民間新老藝術家踴躍參與,群星薈萃,佳作紛呈。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增進了沿黃九省(區)民間文化交流。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