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相信渺小的偉大!阿里十年投入一個億記錄普通人的“天天正能量”

          2023-01-13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互聯網總是日新月異,但有件小事阿里默默堅持10年:2013年發起“天天正能量”公益項目,每天關注、鼓勵傳播“真善美”的凡人善舉。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12日發布的“天天正能量”項目十年評估報告披露,項目迄今已投入1億元善款,累計獎勵11570人。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10年花了一個億,只為對平凡好人說聲“謝謝你”,感謝他們為社會帶來了正能量,值嗎?

          “我們始終相信,改變世界的不是科技,而是科技背后的愛與責任。”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說,這件事不僅“值”,還要堅持做下去。下一個十年,阿里將繼續專注尋找那些喚醒善與愛的故事,再小的個體、再小的光芒,凝聚起來都能成為滿天星斗。

          世界變好是從一件件小事開始

          2022年大年初五,河南鄭州中方園路上,一位老人由三樓墜落至一樓臨街商鋪平臺陷入昏迷,生死關頭程維彬不顧個人安危跳下平臺救援,一躍中,完成了由平凡到偉大的轉變。

          “可能是熱血上頭,但是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跳下去救人。”這次奮不顧身的救助,讓程維彬付出了雙腳粉碎性骨折的代價,但他表示聽到呼救聲自己無法無動于衷,再次選擇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去救人。

          小而美的善意,在我們身邊從未缺席,他們只是需要被看到的機會。相信小的偉大,讓美好的事情讓更多人知道,讓感動和愛傳遞,正是帶著這樣的公益愿景,2013年阿里巴巴公益發起“天天正能量”項目。

          11570個獲獎者的名字,每一個都生動而具體。

          李保民

          “他們”是山東貨車司機李保民,疫情突發千里援鄂,嚼著山東煎餅淡然地說“沒錢可以出力”;獲得“天天正能量”獎勵后卻淚如雨下,哭著說要把獎金捐給“沒爹沒娘的孩子們”。

          “他們”是河南誠信包工頭陳武現,15年打工還錢只求“誠信”二字;兩萬元正能量獎勵,他一分都沒花,全部捐給了地震受災的云南魯甸。

          公益這個詞看似很大,但落到日常可能都是一件件小事。李保民、陳武現、李翠蘭……這些最普通的名字,都可能因為一份堅持成為時代的主角。

          而千方百計、掘地三尺找到他們,這件事阿里公益已做了十年。11570個名字,每一個都是撒向社會的一粒種子,溫暖著改變著當事人的人生,也喚醒著更多人內心的真誠和善意。

          為什么是阿里?

          “此時此刻,阿里巴巴集團向全社會倡議發起‘天天正能量’公益活動,我們將發揮自身的平臺優勢,投入核心力量和資源,……讓每一顆善心更開放,讓每一個善行更透明,讓每一個關于愛與善良的故事被更多人分享。”

          2013年,帶著“此時此刻,非我莫屬”的壯志,阿里巴巴在西湖邊發出《天天正能量宣言》。“弘揚凡人善舉,為什么是阿里?”從第一天上線起,“天天正能量”就面臨著這樣的討論。

          12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天天正能量”項目十年評估報告》,從十年視角對這個問題做了回答。

          “我們常說做好人難,做好事不被理解,有時甚至會遇到種種非難、誤解;‘天天正能量’項目讓德者有得、好人好報、有名有實,這是一種公益機制的創新。”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善事,一億善款,十年堅持,特別了不起。

          堅持的背后是始終如一的初心——“喚醒”。喚醒大家心中的善和愛,推動人與人的連接,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做公益,一直是阿里公益倡導和大力推動的。“人人參與,才是大公益。”孫利軍說,“天天正能量”同樣是我們踐行“人人公益”理念的重要一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說:“‘天天正能量’提倡的,不是什么偉岸的事業,而是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不是我們生活之外的事,而是我們生活中的改變。”而這正是公益的本質所在——一種生活方式。

          十年前,“天天正能量”宣言中對此有著最浪漫的表述:“你怎樣,世界就怎樣,你的眼睛是光明的,這世界便不黑暗;你的心是快樂的,這世界便不悲傷。”

          十年后,公益界專家學者追蹤這十年11570筆獎勵,在項目評估報告中寫下如此評語:“始于對小而美的堅信,終于對人人公益的實踐。當個體善舉的微光,通過社會評價體系的放大,便會激勵更多人效仿;這種個體善舉和社會評價體系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建立起善的循環,這也正是天天正能量項目十年來所積累的寶貴社會價值。”

          十年堅持,見證了什么?

          弘揚凡人善舉,喚醒世道人心,“天天正能量”從一開始就幸運地找到了同路人——擁有共同理念的媒體伙伴:每一個人物故事的挖掘,每一筆公益獎金的發放,都是項目組和媒體伙伴們聯合進行的。

          十年探索,如今“天天正能量”這個開放公益平臺上已匯集起全國近400家媒體。《“天天正能量”項目十年評估報告》說,項目采用的互聯網+媒體的獨特“媒體公益”模式,成為見證時代公益精神發展的重要窗口。

          十年堅持,見證了什么?從年齡層來看,70、80是各種正能量行為的中堅力量,而以90、00后為代表的新生力量也在迅速增加,青年一代正扛起大旗;從獲獎群體來看,學生、醫護、司機、農民、小店業主,是始終如一的愛心群體,而新時代村官、快遞員、外賣員、網絡主播、社區工作者等也不斷涌現,獲獎者身份的時代特征日趨明顯。

          同時,凡人善舉從以個人為單位,轉向更多地以家庭為單位。收留流浪人員14年的湖北黃石大愛夫妻劉漢生和徐祝蘭,為護林付出了兩輩人心血的河南桐柏英雄父子王成華和王云峰,6年騎行2萬公里送教上門的湖南株洲陳艷輝父女……十年來,家庭獲獎者占比持續上升。2022年,有8%的正能量的獎勵最終發放給家庭。

          十年里,獲獎者的地理版圖也不斷擴大。截至2022年底,獲獎者已覆蓋全國三百多個地級市、一千多個縣級行政區。獲獎者的身影由大城市日趨向縣域擴展,西藏墨脫、貢嘎等地,都留下了“天天正能量”和媒體伙伴挖掘正能量的足跡。而河南、浙江、山東、湖北、江蘇、四川、遼寧、湖南、陜西、黑龍江,成為十大獲得正能量獎次數最多的省份,其中河南獲獎人數全國第一。

          十年里,女性力量日益顯現。從早期以“孝老愛親”為代表的傳統美德,到疫情中女性“大義擔當”、“救死扶傷”行為占比的急劇增加,一次次挺身而出的她們,撐起的不止半邊天,而從2020年起,“巾幗”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天天正能量”給獲獎者的致敬語里。

          十年來,“善”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行善”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網絡助力、科技助力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型行善方式也陸續出現……

          十年攜手同行,本報作為天天正能量的親密伙伴,堅守“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初心使命,十年來發掘正能量人物故事無數,“賣花救母”女大學生張小文、硬核的“中國夢肢隊”、挽救輕生女子的網約車司機……

          下一個十年已經開始,“天天正能量”再次發出倡議“我們頭頂夢想,一路前行”,就像十年前一樣。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劉地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朱建明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