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王翠 通訊員 王亞琦 文/圖
要招引“外來的和尚念經”,也要培養并留下本土人才,這兩者缺一不可。
人才是推動發展的“第一資源”,就業是人才“落地生根、才盡其用”的平臺。為了“筑巢”,為了“雁歸”,金水區各級政府與企業“雙向奔赴”,未來路街道搶先打響了開春聚攏人才的第一槍。
2月14日上午,未來路街道2023年“招才引智暨就業春風行動”在未來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啟動。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趙樹春,金水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孫曉嘉,副區長毛新輝,一級調研員、區政協黨組成員徐建軍,鄭州市委組織部人才二處處長朱文博帶著滿滿的誠意和厚重的期待參與了此次活動。
街道提供崗位3200余個
“招才引智暨就業春風行動”活動由金水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金水區未來路街道黨工委主辦、金水區未來路街道承辦,旨在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落地,穩就業、引人才、促發展,切實為各類人才提供就業平臺,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本次招聘活動以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為重點幫扶對象,參會企業256家,提供崗位3200余個,招聘崗位涉及領域廣泛。為滿足不同層次求職者的需求,街道設立就業創業指導區、職能部門政策宣傳區,講解宣傳鄭州市各項就業創業指導扶持政策。
活動現場共有5000余名求職者來到現場,儀式上,未來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汪守景致辭講話,街道招才引智招商引資聯盟協會會長、金水區政協委員、省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陳小兵,河南物產集團、河南阿五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應屆高校畢業生及退役軍人代表分別進行了發言,現場還為入職服務未來路轄區企業的5名博士人才頒發證書,河南物產集團、河南省腫瘤醫院分別與應聘畢業生簽約,活動達到了預期效果,實現“多方聯動,互促共贏”的就業新局面。
“保就業”作為重要內容來抓
街道黨工委書記汪守景表示,過去的一年,未來路街道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重視人才引育和就業再就業工作,堅持把“保就業”作為民生工程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充分合理使用促進再就業資金,大力實施再就業援助工程,推動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2022年,街道新增就業2728人,其中失業人員轉就業290人,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0人。
措施更實。圍繞企業需求,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解決實際問題300多個;聘請12名優化營商環境特邀監督員,著力營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成立經濟發展顧問團,聘請7名專家作為街道經濟發展顧問,為街道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政策更好。落實中央和省市區抗疫助企多項政策,提供資金幫助3千多萬元;協調多家銀行,搭建政銀企平臺,為3000多家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貸款上億元;精準實施“1+N+X”惠企紓困政策,采取“線下+線上”的方式,積極落實扶持政策,達到預期效果。
服務更精。工作人員爭當“金小二”,人人都是服務員,為企業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務;建成全市首家街道企業服務驛站和24小時企業自助服務站,打造全生命周期全時段保姆式的企業服務模式,全面提升服務企業水平。
平臺更多。我們持續開展“創新發展微論壇”“科技服務進百企”等系列活動,宣傳推廣“炫彩金水·惠享生活”“醉美夜鄭州”“新消費促進月”等系列促消費活動,釋放消費活力,提振了企業信心。
環境更優。我們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厚植區域發展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功能形態提升、人居環境改善、政策措施重塑,切實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春風行動”為金水區人才就業開局
自2022年以來,金水區按照國家、省、市關于人才和就業工作的要求,創造性開展青年創新創業行動,推出“2+4+4”青年人才工作模式,全年引進青年人才20856人;聚焦建設國家人才高地,打造市場化人才工作平臺,塑造“金標準”人才工作品牌,建立全國首個行政區域型基礎類人才庫,入庫人才達20.4萬人。
金水通過就醫、辦事、衣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務,讓人才在金水時時處處感受到被尊重、受優待,“金標準”人才工作品牌逐步成為金水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
金水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曉嘉表示,“未來路街道招才引智暨就業春風行動”可以說正當其時、十分必要,它既是新形勢下統籌招引人才和就業工作的創新舉措,也是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實事的有益探索;不僅為企業和人才搭建了一個面對面直接洽談的平臺,使雙方通過自主交流、雙向選擇,實現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更是為金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扎扎實實的貢獻。
未來路街道招才引智暨就業春風行動,成為今年金水區人才和就業工作的一個良好開局,接下來全區還有更多招才引智的活動和政策陸續發布。
下一步,未來路街道將持續招才引智,為市場主體、求職者提供高水平、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優化企業營商環境,積極搭建求職交流平臺,強化就業創業政策支持,開展“創新發展微論壇”“科技服務進百企”“周周有招聘 服務不斷線”、青年人才沙龍、技能人才大賽等系列活動,通過“問需+幫扶”“跟蹤+助力”模式,創新做好轄區人才引育,推動各類人員就業,以更加務實的舉措穩就業、惠民生,促進各類人才聚集和經濟發展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