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了解到,鄭州市上街區濟源路街道民安社區黨支部以大眾化、故事化、互動化的接地氣形式,開展“庭院課堂”活動,實現黨的創新理論、廉政教育、政策法規、精神文明以及上級決策部署等宣傳教育與黨員群眾“零距離”,激發黨員群眾融入小區治理和服務的紅色動能。
搭建大眾講臺,變“一人講”為“大家說”
打破職務、崗位、資歷等限制,以網格為單元,黨支部牽頭組織,引導網格內退休老黨員、老戰士、老干部、網格員和身邊好人等主動化身紅色講解員。大家充分運用講故事、分享會等形式,通過自己獨特的“微”視角,選準課堂內容的“小”切口,用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把道理講準、講實、講新,形成了“人人當老師、個個做學員、相互為聽眾”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育由“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
設置情景教學,變“會議講”為“戶外學”
打破空間限制,將宣講從室內搬到室外,從會場移到現場,將庭院廣場變為“理論教學點”,解決了以往學習到陣地、有事去不了、集中起來難的問題。依托小區休閑廣場將紅色陣地建在家門口,黨員群眾圍坐一圈,聽宣講、談感受,暢談未來,通過接地氣的方式,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豐盛的“學習大餐”,把紅色教育“種”到了黨員群眾心坎上。
傾聽民心民意,變“講大課”為“互動課”
“庭院課堂”是居民議事、鄰里訴求和建議表達的特色渠道。社區堅持把學習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我為群眾辦實事相結合,改變傳統課堂的“官方語言”,突出“群眾語言”,通過交流座談、征集意見、協商議事等形式,廣泛聽取黨員群眾對于重點工作的意見建議,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作為頭等大事,有力改善了小區環境、優化了小區服務功能,使小區更加和諧幸福,讓“庭院課堂”成為學習理論政策、傾聽群眾需求、辦好利民小事的幸福打卡地。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謝鵬飛 通訊員 汪明珠 趙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