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側記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千百年來,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東流入海,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
黃河,不僅是一條地理上的河,更是一條文化的河、精神的河,對黃河的依戀與熱愛,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鄭州黃河,是黃淮海平原脊軸的“龍頭”,是“地上懸河”之首,用12個字形容黃河鄭州段,即“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
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鄭州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并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成為我國完善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布局。
三年多來,1282.8萬鄭州人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這塊7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加速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守護母親河,聚焦生態河,建設幸福河,開創了黃河流域鄭州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2023年3月2日,流經中牟縣的美麗黃河風光。
“1+N”搶險新模式合力守護“安瀾河”
“八百里古洛汭瀕天葦地翠羽丹霞成畫廊,五千年畫卦臺斷碣殘碑蒼煙落照引詩思。”初春時節,登上鞏義神都山頂,河洛匯流的壯觀景象一覽無余。西望黃河,濁浪滔滔,水從天上來,一瀉東流去;南瞻伊洛,兩水清濁交匯,河洛分明。
“別看現在水清河暢,那一年我們搶險的時候可是真難、真險!”提起兩年前的往事,鞏義河務局辦公室主任袁冬青仍歷歷在目。2020年8月下旬至9月初,鞏義黃河神堤控導工程18-22壩持續出險,十分危急。大流量、高流速、高含沙量的下泄洪水像拳頭一般猛擊20余年沒有靠水的神堤控導工程。
“在我們連續作戰10天后,險情依然不斷持續、加劇。情急之下,我們向鞏義市防汛指揮部進行了匯報。”袁冬青告訴正觀新聞記者,在接到險情報告的第一時間,鞏義市委、市政府領導即趕赴出險現場,查看險情。在清楚了解當前黃河鄭州段防汛的嚴峻形勢后,當場決定成立現場指揮部,由政府主導神堤控導工程搶險工作。就這樣,鞏義黃河防汛搶險開啟了地方市委、市政府主導,全市防指成員單位及所轄15個鎮共同參與的“1+N”全新作戰的新模式。
黃河寧,天下平。進入“黃河新時代”,這場河地雙方共同攜手、眾志成城共護神堤的“戰役”,不僅是“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生動實踐,也為黃河中下游防汛搶險工作蹚出了一條新路。
作為黃河下游的起始點,鄭州屬于典型的游蕩型河段,河勢變化多端,具有“寬、淺、散、亂、懸”的特點。同時,鄭州還是綿延數百千米、號稱“水上長城”的黃河大堤的起點,擁有黃河下游典型的堤防、險工、河道整治等工程元素,是黃河治理的窗口。
建國以來,國家一直把鄭州河段列為黃河保護治理與開發的重點河段,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鄭州70多千米黃河堤防進行了4次大規模加高加固和標準化堤防建設,堤頂累計加高3米,堤身斷面擴大10倍,對11處險工和754道壩、垛、護岸進行了石化整治,新修控導工程12處和壩、垛409道,極大增強了抗洪能力,確保了黃河歲歲安瀾。
在“除害興利、綜合利用”治黃思想指導下,鄭州河段建設引黃涵閘工程14座,累積引黃供水110多億立方米,為鄭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水資源支撐,也成為造福人民的“安瀾河”。
百里廊道美麗蝶變繪就“生態河”
行走在春日的黃河邊,大地已然在聲聲驚雷中蘇醒,寒冷葳蕤漸成兩岸翠波,金色陽光燦燦,透過云霧投射在躍動的河面之上。這段從滎陽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的的沿黃百里生態廊道,在芳草綠茵、一景一物中,繪就出一幅色彩斑斕的春日美景圖。
“這是最具春意的黃河之美,氣勢磅礴的險工閘門一行排列,保護著黃河的河道安全。”一名攝影愛好者高興地說。而在開闊的河面之側,捕捉一株百年柳樹安靜地送出的一抹綠意,也讓他產生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新奇感受,并一一定格在鏡頭里。
在“黃河戰略”高質量發展、“幸福河”建設的聲聲驚雷中,河南率先吹響了向春天進發的集結號,鄭州在全流域率先提出并啟動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采用“生態優先、軸帶展開、城河共生、節點支撐”的設計理念和“兩脈三帶三節點”的布局規劃,以黃河大堤為支撐線,修復保護沿河濕地,治理周邊灘區生態,高標準建設省道312惠濟、金水“最美公路”、鄭東新區“架春就綠”、中牟“趙口聽濤”等特色節點,打造“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高品質休閑生態系統景觀。
惠金河務局辦公室主任孫金麗向正觀新聞記者表示,近年來,惠金河務局依托省道312生態廊道、臨河親水觀河風光帶、淤背區生態休閑體驗帶、延展區森林生態屏障建設,從黃河大堤零公里一路向東,打造提升了“四季植物園”“南裹頭觀河節點”“惠金黃河記憶展覽館”“鄭工合龍處”“馬渡黃河文化廣場”“渡頭柳”等,不同層次、規模的生態景觀、文化展示、休閑服務景觀節點11處,全線變身“三十里畫廊”,成為黃河保護治理高質量發展典型。
?“徜徉惠金黃河,猶如置身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廊。” 孫金麗介紹,惠金黃河作為展示人民治黃成就的重要窗口,今年,計劃向水利部申創黃河馬渡水利風景區。如申創成功,將成為全河首家“一局雙景區”的水管單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們能看得見灘,望得見水,盡攬官渡黃河大橋與壯美黃河交融勝景。一個個林木繁茂、景色宜人的險工、控導工程,如同珍珠一樣,串聯起沿岸黃河堤防。如今,黃河生態廊道已然成為鄭州后花園的一部分,成為保護沿黃群眾的幸福屏障,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了濃重的“黃河綠”。
自2019年以來,地方政府開展鄭州花園口黃河大橋東段堤防生態修復提升工程、鄭州黃河文化公園臨河護岸工程和鄭州市沿黃生態廊道建設五個代建標段的建設任務,共栽種各類喬灌木1.1萬株,綠化面積42萬余平方米,撫育林木8萬余平方米,打造不同層次、規模的生態景觀、文化展示、休閑服務等景觀節點,將“生態夢”“發展夢”熔鑄于重大國家戰略、交匯于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同時,鄭州還將推進文旅共興作為重要一步,在“生態河”的發展道路上踏浪前行,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在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中唱響“鄭州樂章”,開啟“綠色盡染,長堤蝶變,造福人民”的夢想之旅。
現代化信息技術賦能打造“數字河”
?“把奔騰不息、千變萬化的黃河‘裝’進電腦,工作人員指尖一動,便可實時監控掌握工情、險情。”惠金河務局局長劉遂林興致勃勃地向正觀新聞記者介紹,2022年,河南智慧黃河建設率先在馬渡下延控導工程開展,馬渡黃河被數字賦能,建成視頻監控、無人機、遠程會商系統,完成了“省、市、縣、班、點,監測、感知、巡查、指揮”“五級四線”全覆蓋,構建全場景可視化的數字孿生平臺、全要素一體化的信息感知網、河務通領域化智能應用系統等,真正實現了智能化嬗變。
“黃河邊上安裝了監控,為觀測水位等提供了技術支撐,很便捷。” 滎陽河務局局長江浩表示。正觀新聞記者走在滎陽金溝控導工程26壩的黃河法治文化長廊上,抬起頭就看到一個智能監控探頭正在360度旋轉捕捉黃河水位實時動向,遠處水鳥掠過水面,揚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江浩表示,作為數字孿生黃河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監控系統的建設與使用,實現了對空、天、地、水下有機結合的水情、工情、險情多要素全方位實時監測。每年汛期均對水沙調控過程中的重點河段、重點工程開展全方位現場觀測、查勘,監測分析重點工程局部流場、水深、根石、水下地形變化,及時預判易出險工程和部位,為汛期工程安全防護及防汛決策提供重要支撐。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和電子政務系統等軟硬件設施已成為治黃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據鄭州河務局工作人員介紹,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鄭州黃河160公里河道范圍內,無線網絡及光纖通信覆蓋71.422公里的堤防、23處險工控導工程,大大提高治黃一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為進一步提高治黃效率和管理水平,鄭州河務局按照“需求牽引、應用至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總要求和黃委、省局統一部署,堅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應用現代化科技手段,通過大數據采集、共享,深入挖掘數據價值,扎實推動鄭州數字孿生黃河建設,實現政務處理、業務管理及綜合事務的全程網辦,高效思考、科學指揮,增強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整體效果,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惠及鄭州黃河轄區灘區面積35.62萬畝、耕地面積29.92萬畝及灘區4.6萬人口,切實做到了活基層、強基礎、固基本。
文旅融合串珠成鏈打造“文脈河”
黃河之濱,邙嶺之巔,有一個充滿“詩與遠方”的小山村——滎陽市廣武鎮桃花峪。桃花峪因溝溝壑壑、桃花遍野而得名。當然,它更有名的是依山傍水的獨特地理位置。
“桃花峪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點,從這里向東,便進入黃河的下游河段。” 滎陽河務局辦公室主任趙海燕表示。在桃花峪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大挺拔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碑。站在分界碑的西北角向遠處眺望,黃河公路大橋跨越黃河兩岸,壯麗風光一覽無余。
而桃花峪的東側,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鴻溝”,也就是中國象棋棋盤上“楚河漢界”的所在地。當年的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曾在這里以“鴻溝”為界,兩軍對壘,留下許多傳說故事,可謂“鴻溝為界風云起,桃花峪下黃河流”。
得中原者得天下。鄭州西依嵩山,北臨黃河,山河之間,是燦爛厚重的黃河文化。黃河滋養了鄭州地區人類文明的興盛壯大,為鄭州成為“文明之源、大河之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石。這里有距今10萬年的織機洞遺址、1萬年的李家溝遺址、8000多年的裴李崗遺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遺址、5300多年的雙槐樹遺址、4100多年的王城崗遺址、3600多年的商城遺址……
作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鄭州,是一座浸透了黃河文化的城市,擁有黃河沿岸諸多風景名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拜祖的圣地。
2022年9月,經過為期兩個月的緊張施工,傾情打造惠金黃河記憶展覽館,獲各界人士肯定。展覽館以記憶為主題,收藏各類治黃老器具43件,發掘并收藏有一百五十余年歷史的治黃文物“馮莊漫決功德碑”,生動展現惠金黃河厚重歷史文化及治黃發展成就。
鄭州河務局工作人員介紹,2019年以來,鄭州以治黃文化建設為核心,堅持項目為王、以點帶面,把系統性打造“鄭州黃河記憶”項目品牌作為突破點,統籌推進鄭州沿黃生態文明、治黃工程、歷史遺存、水利風景區、水利科普教育基地、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黃河號子、傳統防汛搶險技術和工器具等物質與非物質黃河文化保護利用,實現治黃主業與治黃文化建設融合共進,鄭州黃河文化建設之魅力正在精彩綻放。
堅守民生底色全力建設“幸福河”
朝暉透過層層枝葉,灑在紅磚青瓦的墻面上。三月初春的清晨,馬渡村內座座小院中漸聞雞鳴犬吠,村民早早開啟勞作,雖然此時的空氣中還有一絲寒冷,心情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放松和暢快。
從坐落在黃河岸邊的狹小村落,到如今成為“鄭州北大門的世外桃源”,馬渡村里這一切的改變,至今也不過短短四五年。“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現在變成了柏油路,花草樹木非常多,馬渡黃河文化廣場都成了網紅打卡地。”村民武冬冬感慨。村落的主街道上,樓房鱗次櫛比、馬路寬闊整潔、車流行人往來不絕,顯現出一派生機繁榮。
在黃河灘涂沿岸的治理工作中,鄭州河務局落實黃河鄭州段生態環境綜合管理長效機制,與市生態環境局、水利局等單位聯防聯控、聯合執法,聚焦環保督察交辦問題、黃河“清四亂”“大棚房”等六大領域1801個點位,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和矛盾突出的難點問題,灘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防汛設施推進也在不斷升級。
在中牟黃河一線萬灘上堤口附近,坐落著黃河一線的文化瑰寶地——萬灘防汛屋:青磚黑瓦,紅漆木門,外墻“興利除害 造福于民”幾個充滿年代感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2023年3月2日,中牟縣楊橋村緊鄰黃河南岸,這里的水上游園和大片的荷花,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周邊民眾前來游玩,是黃河岸邊賞荷的好去處。
作為上世紀50年代治黃職工、群眾護堤員在巡堤查險、工程養護工作存放工器具的臨時休息地,“這座鄭州黃河轄區內僅存的‘防汛屋’中,記錄著披蓑戴笠的雨中巡河人,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從翻斗車到自卸車,從黃河土堤到標準化堤防,從低矮平房到現代化辦公樓……治黃人的工作環境逐步改善,黃河保護治理事業的發展也一日千里。”中牟河務局辦公室副主任王靈芝向正觀新聞記者展示著這些見證中牟治黃事業發展歷史的老照片,很有觸動。
這些老物件、老故事,在明亮的射燈照耀下煥發生機、盡顯黃河文化魅力。
“作為黃二代的我,從小生長在黃河岸邊,退伍之后成為守黃人,我親眼看著黃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裸露的河床到標準化的堤防線,搶險隊、防汛倉庫、甚至我們居住所都建設起來了,現在守黃河,好!”回憶起這些年的守黃經歷,中牟黃河趙口管理班班長趙磊百感交集。
位于中牟縣黃河岸邊的萬灘防汛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治黃職工和群眾護堤員工作場景的縮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鄭州市始終牢記囑托,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和弱項,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母親河,和鄭州千百萬的人民一起,正在見證前所未有的新時代,真正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你聽!浩浩的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
你看!渾厚的黃河水在陽光的照耀下,碧波蕩漾,奔向遠方!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石闖 孫珂 宋瑩玉/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