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鄭州搶抓戰略機遇,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聚焦加快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高地,推動產業發展聚鏈成圈,高質量發展支撐更加厚實,制造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鄭州如何加快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高地,成為駐豫全國人大代表和住豫全國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鄭煤機車間
育集群強鏈條 鄭州在產業迭代上勇立潮頭
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提質提速的重要支撐,也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
尤其是2022年,鄭州制造業發展穩中向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3%,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增長4.6%。新增“四上”企業1237家,簽約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195個、簽約額2133.2億元,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一大批龍頭型項目落地建設,上汽發動機等220個項目竣工投產,富泰華5G智能手機精密機構件等548個重大技改項目加快實施,工業投資增長35.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8.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35.4%,占工業投資的40.3%。鄭州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
2023年,鄭州制造業如何布局?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市長何雄表示,今年要育集群強鏈條,在產業迭代上勇立潮頭。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電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車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智能傳感器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確保全年工業投資增長20%以上、技改投資增長50%以上;突出延鏈補鏈強鏈,圍繞上汽、超聚變等重點企業引進上下游關聯項目,推動更多產業產品進入中高端、成為關鍵環;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戰略,加快建設鄭州城市算力網,持續實施“萬企上云上平臺”行動,打造一批“燈塔工廠”、智能工廠和標桿企業,提升制造業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良好的環境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鄭州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丁波認為,從全球汽車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汽車正朝著“新能源、智能網聯化”方向快速發展,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能力和產業規模處于全球第一陣營。他建議,通過由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打造適應“新能源、智能網聯化汽車”產業發展環境,實現汽車工業質量和規模的彎道超車,使我國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
強化科技引領 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我國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中鐵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王杜娟看來,只有科技賦能,強鏈補鏈,深化改革,才能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這些年,中鐵裝備胸懷“國之大者”,研制了世界最大直徑TBM、首臺緊湊型超小轉彎半徑TBM等一大批創新產品,盾構產銷量連續6年世界第一。
王杜娟認為,先進制造業如何才能高質量發展,總結中鐵裝備的主要做法,主要有這些方面:一是聚焦科技賦能。中鐵裝備建立了“十院三站五中心”的創新體系,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60%以上。成立技術孵化中心,推動研發成果轉化運用。二是聚力強鏈補鏈。中鐵裝備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成立重大專項研究院,聯合國內相關高校和企業,基本實現了隧道掘進機關鍵核心基礎部件國產化,夯實產業基礎。三是聚能深化改革。實施重點項目“揭榜掛帥”、簽署“軍令狀”限時攻關,激發創新活力。發展智能制造,高質量推進“盾構工廠4.0”建設,推動智數升級。
做強先進制造業,賦能高質量發展。王杜娟建議,加快工程機械的電動化和綠色化進程。我國工程機械電動化和綠色化速率遠低于乘用車,建議國家參考乘用車方案,給予新能源工程機械適當補助,助力工程機械電動化快速發展,既有利于提升中國工程機械國際競爭力,也有利于防治環境污染。同時支持鄭州牽頭組建聯合創新體申建國家地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爭取在原始創新、核心部件、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培育整體協同的地下工程裝備產業生態鏈,助推中國向世界地下工程裝備產業鏈高端邁進,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支持鄭州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日前,工信部等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鞏固回升向好趨勢力振工業經濟的通知》,其中提到,啟動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區域增長極。通過完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振興的路徑、模式和體制機制,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歐帕工業機器人有限公司孫志光認為,鄭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多重疊加優勢,不僅有政策支持優勢、區域+樞紐優勢、數字化發展優勢、人才優勢,還有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的無限動力,他建議支持鄭州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可根據鄭州產業優勢、產業結構和發展態勢,予以傾斜指導和支持。
孫志光說,歐帕公司研發了一系列生產設備,助推“中國制造”的升級和轉型,從最初的磚瓦生產全人工作業,到機械化制造的助力,再到后來的機器人手臂和智能打包機的應用,不僅改變了磚瓦行業的生產模式,也讓歐帕成為行業龍頭企業。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迭代,更是大國制造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縮影。
孫志光說,從“河南制造”到“中國制造”的一次次“出圈”,是中國幾代技術人的努力和堅守,更是國家創新和發展的決心,未來希望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更多建立“校企聯合”的模式,讓更多技能人才深入一線,以實踐提升專業,成為“中國創造”的中堅力量。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董艷竹 徐剛領 盧文軍 趙文靜 張競昳/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