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全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通過省政府驗收并全部掛牌運行;原有44家市管企業重組優化為9家龍頭企業集團,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1萬億元;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免證辦”304項、“即來即辦”1028項、“3個工作日辦結”504項……這些在我們身邊悄然發生的變化,正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在鄭州實踐的生動注腳。
惠濟區政務服務中心?
創新配套更為完善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今年初,一場以“南北東西、煥然一新”為主題的超聚變2023新品發布會舉行。超聚變數字技術有限公司重磅發布了3款算力新品,為各領域各行業提供了新一代高效、智能、可靠的算力基礎設施和算力服務產品解決方案。
作為全球領先的算力基礎設施與服務提供商,超聚變在龍子湖智慧島布局總部及研發中心。去年,超聚變的北龍湖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項目開工,成為超聚變發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除了超聚變,鄭州各類創新主體強勢集聚。去年全年,鄭州新組建14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46個重點實驗室,目前國家級研發平臺累計達到58家,高新技術后備企業2318家。中原科技城建設如火如荼,37位頂尖專家、182人科研團隊入駐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理事會組建完成,“淮河(河南)科技研究中心”“海河(河南)科技研究中心”“南水北調工程(河南)科技研究中心”正式設立。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出臺了《鄭州市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依托鄭州大學設立了“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
優化營商環境持續發力。開展“免證辦”“即來即辦”和“3個工作日辦結”事項清單梳理工作,已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免證辦”304項、“即來即辦”1028項、“3個工作日辦結”504項,21項涉企經營告知承諾事項已按要求實施“告知承諾制”。
內陸開放高地逐漸成型,推進自貿區、自創區“雙自”聯動,RCEP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四條絲路”協同發力,全國首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藥品試點成功運營。國企統籌管理不斷強化,市屬企業公司改組全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實推進,出臺《鄭州市市管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強化國有資本監督。
聚焦群眾關切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現在辦增量房差額退稅,只需登錄‘鄭好辦’刷臉就能辦理,無須本人再拿著各種材料到窗口辦了,非常快捷。”“我們家剛裝過燃氣自閉閥,之前登錄‘鄭好辦’,一鍵辦理,非常方便……”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為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一網通辦 一次辦成”政務服務改革工作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鄭好辦”優化上線了多項惠企便民事項,如“增量房差額退稅”事項、“供水合同簽訂”事項、“青年人才服務專區”、“管道天然氣安全裝置加裝”功能等,讓更多企業群眾享受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紅利。
持續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去年以來,我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讓孩子開心上學,鞏固“雙減”工作成果,全面促進“雙提”“雙改”“雙考”“雙評”提升;新成立教育集團9個,參與集團化辦學學校增加55所。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讓老人安心養老,養老服務“五個一”建設加快推進,建成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11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019個。深入推進“五醫聯動”改革,讓群眾舒心看病,加快建設全市統一的醫保公共服務平臺,6縣(市)醫共體建設順利通過省級督導驗收,市域一體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形成。
聚焦協調推進城鄉建設,我市扎實推進縣域三項改革,縣域放權賦能改革成效顯著,6縣(市)累計使用省級下放權限辦理相關業務127138件,56項市級下放權限清單納入第二批放權目錄。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全市16個開發區管理機構均已印發“三定”規定并完成運營公司組建。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5340家,國家級示范社21家,省級示范社47家,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近500家,益農信息社1604個。
強化黨建引領
治理能力大大提高
黨建筑基網格化基層治理取得扎實成效。全市線下已初步實現了市域一體、直達網格的指揮調度功能。線上“人、情、地、事、物、組織”六要素數據庫基本建成,網格電子地圖實現全域覆蓋,第一批試點縣區智慧平臺建成運行。“1+N+E”智慧監督模式全面推廣,市本級“1+N+E”智慧監督平臺覆蓋監督單位127個、監督對象21403人,各開發區、區縣(市)智慧監督平臺建設正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快推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三零”平安創建活動持續開展,健全落實“1+3+15”組織架構,推行藍黃橙紅4色管理。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董艷竹 /文??王秀清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