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悲痛地獲悉,《和平宣言》作者、著名詩人馮亦同于2023年4月9日下午在南京去世,享年82歲。
他1985年參觀紀念館,寫就詩歌《母親與墻》
馮亦同1941年出生于揚州寶應縣柳堡,18歲考入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前身)中文系,畢業后曾在南京市第九中學教過書,后輾轉進入南京市文聯作家協會工作,成為作家、詩人。
1985年,紀念館建成開館。馮亦同來紀念館參觀,在紀念館“萬人坑”遺址前,看到一座母親塑像。他有感而發,寫下了《母親與墻》:“傷心的母親 / 變成了石頭 / 再也不縮回她 / 已經伸出的手 / 四十年了 / 她還在尋覓自己的孩子 / 向過路每一個行人呼救 ……”這首詩在當年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此后,馮亦同陸續創作了《江東門的沉思》(1997年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60周年祭而作)、出版個人詩集《紫金花》(2004年作品)、《江東門的鐘聲》(2014年為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作)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他曾六寫《和平宣言》
2002年,已經60歲開外的馮亦同受到紀念館時任館長朱成山的邀請,創作《南京和平宣言》。此后,他又于2003年—2005年,以及2007年先后創作了四版《南京和平宣言》。紀念館曾在和平廣場展示過。
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已經72歲的馮亦同,再次受到有關方面約稿,請他寫四百字之內的《和平宣言》。
馮亦同覺得自己作為南京文化戰線上的一名“勤務兵”,應該試一試,他接下了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2014年國慶節七天,馮亦同兩次來到紀念館。他生前接受采訪時說:“館內人山人海,人們自發前來參觀,看到后很感動。我當時感覺,這就是‘和平宣言’,是觀眾寫成的、緬懷遇難同胞、聲討侵略者的‘和平宣言’。”他在館里拍了很多照片。盡管對紀念館已經很熟悉了,但他還是沉浸在其中,去體會去沉思。從紀念館回家途中,他心里已經打起了“腹稿”。
這一次,他用詩歌來表達他的心情。他幾乎一氣呵成,寫下400字《和平宣言》初稿,分“憶城史 記國殤”“思教訓 圖振興”“祈和平 創未來”三個篇章。稿件交出后,得到了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和認可。后經過五次修改,最終定稿240字《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淪喪。
侵華日寇,擄掠燒殺,
尸橫遍野,血染長江。
三十余萬,生靈涂炭,
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舉世震驚,九州同悼,
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亙古浩劫,文明罹難,
百年悲嘆,警鐘鳴響。
積貧積弱,山河蒙羞,
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民族覺醒,獨立解放,
改革振興,國運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七十七載,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一四,國家公祭,
中外人士,齊聚廣場。
白花致哀,莊嚴肅穆,
丹忱抒寫,和平詩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
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
繼往開來,永志不忘。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現場,77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集體朗誦《和平宣言》。朗誦《和平宣言》成為此后每年國家公祭儀式上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