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高陵文物今起集中亮相 往事千年再說魏武遺風

          2023-04-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來源:4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

          發現曹操墓?

          說曹操,曹操到

          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字樣的圭形石牌、劍殘塊、瑪瑙餅……曹操墓出土文物在4月27日開館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首度集中亮相。

          博物館以東漢、三國時期崇尚的黑紅為主色調,外觀借鑒漢代建筑的特點,肅穆大氣。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供圖

          “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園區由遺址展示區、博物館展示區及陪葬墓展示區組成。”曹操高陵管委會主任、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館長孔德銘介紹,在遺址展示區,觀眾可以通過棧道近距離參觀曹操墓本體、神道、陵前建筑基址、圍壕等;博物館展示區集中展示1:1復原的模擬墓室、500余件(套)高陵出土文物及借展自其他文博單位的漢魏時期相關文物;此外,還以地面植被標注的形式展示了4座陪葬墓。

          魏武遺風,道出千年往事。有人說他是超世之杰,也有人說他是亂世梟雄。

          千百年來,曹操的長眠之處也有如他的人生一樣,備受關注與爭議。2009年底,經專家綜合論證,確認河南安陽西高穴村二號墓的主人,正是曹操。

          傳說中蹤影成謎的曹操墓是怎樣被發現的?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折射出曹操那個時代怎樣的性情?十余年來,曹操墓所在的高陵陵園考古都有哪些發現?全國目前考古發掘的三國大墓,異同之處有哪些?

          新華社記者經過多年跟蹤采訪調研,完成了系列報道,為大家講述曹操墓的千年風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古代中國,鮮有哪個時代能如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一般星漢燦爛,涌現出如此之多的揮灑英風豪氣的人物。

          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兩漢時代,厚葬成風。史料記載,他葬在鄴城以西的高陵,卻踐行薄葬,不封不樹;兩年后,曹丕更是以“躬履節儉”為由拆毀高陵地表所有建筑。

          《資治通鑒》中,唐太宗李世民率軍途經鄴地時,特意拜謁高陵致祭。宋人文獻里,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對高陵在內的十座陵墓給予“置三戶,歲一饗以太牢”的保護。

          可見雖無封土和陵園建筑,從曹操去世到宋代初年,其安葬之處,并非秘密。

          北宋中期,王安石寫下“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丘”;到了南宋范成大筆下,則是“周遭十數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數里間”。此時,曹操墓的具體所在消失在人們視野中,而其設有重重疑冢的說法正甚囂塵上。

          明代《三國演義》中,曹操遺命“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內容,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到了清代,《聊齋志異》更稱曹操墓真身在“七十二冢之外”。

          1998年,后趙駙馬都尉魯潛的墓志在西高穴村出土,指出其與曹操墓的相對位置。魯潛與曹操生活年代僅間隔百年,所言所指,具有較高可信度。

          西依太行,北臨漳河,西高穴村位于曹魏都城鄴城遺址以西十余公里處。村民代代相傳,曹操曾在附近練兵。魯潛墓志的出土,更讓人們對這個村落的過往心生猜想。

          2002年,有村民在一塊這樣的區域取土燒磚,發現土質異樣、結構特別緊實,但是并不了解原委。到2005年,這里已被挖成一個5米深的取土坑。

          消息不脛而走,引得盜墓分子垂涎。

          2005年,村民聽得一聲悶響,只當是過節燃放爆竹。殊不知,盜墓分子此時正破墓而入。

          此后,有人在取土坑底部發現大洞,方知地下有古墓葬存在。當地非常重視,督促派出所盡快破案,并讓村民封填了盜洞。然而,仍不斷有盜墓分子前來“探墓摸金”,封一次、盜一次,成了常態。

          2006年,盜洞的洞口再次被打開。為解開這座古墓何以頻受侵擾的謎底,當地請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潘偉斌。

          “當時墓內有較厚的淤土,被盜墓分子挖得高低不平,墓室內空間巨大,層層疊疊,我根據結構判斷該墓是東漢末年王侯一級的大墓,而且很有可能是曹操墓。”時隔17年回憶起當年情景,被用繩子綁著放進盜洞的潘偉斌心情仍難以平復。

          為避免它被繼續盜掘破壞,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2008年12月,大墓搶救性考古發掘開啟。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曹操墓千年之久的謎團慢慢被揭開。

          曹操善打虎?

          《三國志》里的打虎往事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眾多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字樣的幾塊石牌,尤為矚目。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三塊石牌。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這幾枚石牌為確認墓主身份提供了關鍵證據。然而,曹操打虎,史料本無記載;這座多次被盜的墓葬,還出土了哪些頗具魏武遺風的文物,更讓人不能不心生好奇。

          2009年9月,曹操墓考古清理進行到墓室,墓內一片狼藉。

          盜墓分子在曹操墓的地面、墻壁打出多個坑洞,在盜洞下方的墻壁打樁方便上下。墓內還發現方便面袋、礦泉水瓶、煙盒、手電筒、電池等盜墓分子遺留的物品。其中,一個礦泉水瓶生產日期為2008年6月28日。

          多次盜掘,導致泥土通過盜洞不斷進入墓室。據介紹,清理墓室時墓內淤土平均近2米,但也正是這些深厚的泥土對墓內部分文物進行了有效保護。經清理,遭到多次洗劫的曹操墓仍出土了刻銘石牌、武器、金銀玉飾等重要隨葬品。

          ——60余枚刻銘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黃綾袍錦領袖一”“黃豆二升”“香囊卅雙”“竹簪五千枚”……

          這些石牌或為圭形,或為六邊形,以漢隸書體刻器物名稱、數量,大都字態雅逸而不失端莊,規矩間不失浪漫。

          這樣的石牌在此前考古發掘中從未出現。直至2016年,疑為魏明帝曹叡安葬愛女曹淑之地的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300余枚尺寸、格式相類的石牌,人們方意識到,這些精致的刻銘石牌,是曹魏時代墓主崇高身份的象征。

          左:曹操墓出土的刻銘石牌。新華社記者李安攝;右: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刻銘石牌。任超供圖

          2009年11月11日,考古隊員清洗一塊石牌殘片后發現其上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樣,領隊潘偉斌非常重視,安排大家立即對近日出土的其他石牌殘片進行清洗,發現恰有殘片能與之組成一枚完整圭形石牌,石牌上有銅鏈,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考古隊員日復一日,對土壤網篩水淘,反復檢查,生怕遺漏任何研究線索,那種感覺十分艱苦和孤獨。”現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的潘偉斌至今仍記得,那時天下著大雪。

          潘偉斌(左)清理曹操墓墓壙內的填土。潘偉斌供圖

          曹操的時代,并不乏勇者與虎搏斗的故事。《三國志》記載,曹操因曹真“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令其統帥精銳部隊虎豹騎;曹丕“車駕出臨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

          “親射虎,看孫郎。”曹操的老對手孫權,更在《三國志》中留下生動的記述。公元218年,孫權于今日江蘇丹陽一帶射虎,在馬為虎所傷的情況下用雙戟刺虎,隨從進而出擊,最終將虎擒獲;另一則記載則更為生動,稱孫權年少時愛騎馬射虎,遭張昭勸諫后非但不收手,還制作了“射虎車”……

          “挌虎”石牌,便是那個時代精神的文物實證。

          ——《三國演義》的刀光劍影中,曹操的“倚天劍”“青釭劍”鋒利無比、削鐵如泥,時至今日仍讓人們津津樂道。

          據介紹,曹操墓中共發現4件劍身殘塊,均為鋼質,部分還帶有劍鞘殘痕,分屬3個不同個體。

          文獻記載,曹操曾命人以三年時間鍛造五把鋒利程度超過勾踐與楚王佩劍的“百辟刀”,其中三把賜給曹丕、曹植等三個兒子,余下兩把親自佩帶。

          曹操墓中出土大型刀4件、中型刀2件、小型刀11件,大部分已殘損,其中一把刀的環首上發現含有金箔的編織物包裹。

          曹操墓出土的環首刀。潘偉斌供圖

          墓中還發現鐵質鎧甲、鏃、蒺藜等兵器。其中,3000余枚鎧甲殘片散落在墓內各處,更有銹蝕在一起、保存著原始狀態的甲片。這些甲片十分輕薄,中部均向外隆起以增加抗擊性,邊緣用皮革包邊,相鄰鎧甲片之間用牛筋連綴。

          曹操墓出土的鎧甲殘片。潘偉斌供圖

          ——石圭一件,長28.9厘米,寬7.4厘米,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表示,它的尺寸規格,體現曹操獲得了超出諸侯、近乎天子的禮制。

          ——石璧4件,均已殘破,直徑均28.9厘米;陶鼎12件;錯金鐵鏡一枚,直徑21厘米,其上有數層絲織品殘留……

          “璧、鼎皆為禮器,數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能夠用4件石璧、12件陶鼎隨葬反映了墓主人帝王一級的身份。”孔德銘說,漢代錯金鐵鏡發現較少,技術要求比銅鏡高,反眏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手工業生產技術。

          曹操墓出土的錯金鐵鏡。潘偉斌供圖

          墓中還出土了許多穿孔的云母片,有長方形、圓形、月牙形、水滴形等多種形式,推測來自替代玉衣的云母衣。

          曹操墓出土的云母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煤精虎雕一件,長3.7厘米、高2.6厘米,小老虎雙目圓睜,四爪抓地,作隨時向前奔跑狀,用刀簡捷,刻法嫻熟。

          橢圓體珠一枚,長徑2厘米,短徑1.4厘米,質地純凈,通體光滑,它被認為是傳說中的“夜明珠”。經測定,珠子的材質實為水晶。

          曹操墓出土的煤精虎雕與水晶珠。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曹操墓中還出土一枚直徑3.7厘米的瑪瑙餅,由醬紅色漸變為鉻黃色,中部有呈波浪形的白色紋帶橫貫,晶瑩剔透,華麗美觀。

          曹操墓出土的瑪瑙餅。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供圖

          潘偉斌認為,水晶珠、瑪瑙餅極有可能是曹操及陪葬女性的口含。

          雖多次被盜,曹操墓仍出土有金、銀、玉飾品。金器主要有金絲、紐扣等,銀器有環、箱飾、帶扣等,玉器有珠、佩、觽等。

          曹操墓出土的金扣。潘偉斌供圖

          在其遺令中,曹操要求“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潘偉斌認為,墓中所見金、銀、玉均為衣飾等日常生活器物,并不與曹操所言相違。

          曹操墓出土的玉觽。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從曹植為曹操所寫的悼念文章看,隨葬明器未經加工修飾,陶器亦是素面。高陵出土的陶器種類包括禮器、餐飲用具、文房用具、游戲用品等,體形偏小,工藝粗糙、未施彩繪,與曹植的記述相合。

          曹操墓出土的陶鼎。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曹操墓中,還出土了青瓷、白瓷等多件瓷器。有陶瓷專家認為,這批帶釉的器物實際上涵蓋了長江以南幾個不同的地域類型。

          曹操墓出土的白瓷罐胎體純凈,白色微微泛紅,瑩潤發亮,有細小冰裂。潘偉斌供圖

          “東漢墓葬中同時出現多個窯口的瓷器實為罕見,它體現了曹操的特殊地位及當時魏、吳的往來。”潘偉斌說。

          卞后今何在?

          曹操墓外的秘密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考古隊員在曹操墓中發現三個頭蓋骨及散亂肢骨,經測定為一男二女,男性有嚴重齲齒,3具骸骨面部均被破壞。經過對骸骨測定,其中一位年長女性年齡在50歲左右,另一位年齡在20歲左右。絕大部分學者認為,這個結果排除了年長女性是70余歲時去世、史料明確記載祔葬高陵的曹操正妻卞夫人。

          曹操墓中共有三處盜洞。最早的盜洞形成于西晉初年,盜墓者對隨葬的石圭、石璧、陶鼎等重要禮器和帶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牌進行了砸毀。專家猜測,很有可能是西晉司馬家族為破壞曹操墓的“風水”而實施如此有針對性的損毀。

          盜洞二中,發現了上世紀70年代前后的搪瓷杯;盜洞三正是2005年來被盜墓分子炸開后反復使用的通道。

          曹操墓北側20米,發現有并列的墓葬一座,被編為一號墓。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考古工作者進行了發掘清理。

          一號墓共發現6個盜洞,最早的形成于明清時期。墓中僅發現一件帶有刀鞘的鐵刀,一件鐵棒及數枚瓦片。一號墓初步確定修建時間早于曹操墓,且在修建高陵陵園時已被回填,與卞后并無關聯。

          神童曹沖稱象的故事千古流傳,史料記載,曹丕將曹沖遷葬高陵,卞夫人公元230年去世后與曹操合葬高陵。卞夫人和曹沖身在何處?

          高陵的考古,沒有止步在對曹操墓的發掘。2010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對曹操高陵周邊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工作,發現了陵園、陪葬墓、疑似晚期守陵戶建筑等重要遺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介紹,大面積考古勘探在曹操墓周邊發現各時期墓葬數百座,規模大小不等,曹操墓西側可確定的同時期墓葬共計4座,墓道長度在15米左右,均為坐西向東的磚室墓,與曹操墓位于一條自西向東的直線上。

          其中,四號墓經考古發掘,確認為未使用的廢棄墓室。周立剛介紹,四號墓可能在曹丕毀棄高陵地表建筑時拆毀回填,其余三座陪葬墓情況如何,因未開展發掘工作,暫無法做出判斷。

          “在二號墓東北側還發現一座大型墓葬,年代稍晚于高陵,打破陵園的東北角,勘探結果表明其形制具有魏晉時期高規格特征。這座墓葬目前暫未發掘,是尋找卞后安葬之處的新線索。”周立剛說。

          宋太祖趙匡胤于公元963年下詔為前代帝王名人墓冢設置守陵戶,其中包括高陵,設置三戶守陵戶。可能與之相關的遺址和文物也在高陵考古中浮現。

          2012年,在曹操高陵西側200米處發現宋元時期磚砌地下排水設施和建筑遺跡,出土大量瓷器、錢幣和包括骰子、圍棋子、陶球在內的娛樂用具及建筑構件。

          周立剛介紹,通過出土瓷器的年代特征可以判斷此處建筑可能始建于北宋早期,一直沿用到元代,其中較為精美的器物和娛樂用具多為金代,反映出這一時期此處公共娛樂活動比較頻繁。

          “根據出土的建筑遺物和排水設施特征,以及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瓷器推測此處建筑并非普通民居。”周立剛說。此外,這里出土的釉陶龍頭形建筑構件在北宋韓琦家族墓地和藍田呂氏家族墓地的祭祀建筑中也有發現,因此這處建筑可能與北宋時期墓葬祭祀有關。

          高陵西側出土的北宋釉陶龍頭形建筑構件。周立剛供圖

          “結合文獻記載,這里可能是北宋為曹操高陵設置的守陵戶所在。”周立剛說,北宋之后,朝廷南遷,守陵戶可能遭廢棄,原有建筑遂改作他用,可能被用作公共娛樂活動場所。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為配合高陵保護展示工程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陵園及建筑遺跡進行了發掘,發現了陵園內的建筑遺跡,為研究漢魏時期陵墓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

          周立剛介紹,此次發掘結果表明,高陵陵園為內垣墻外壕溝結構,曹操墓為陵園中心,還在陵園東部發現殘長33米、寬約5米的神道,神道南北兩側分布有規模較大的禮制建筑,建筑面積超過800平方米。

          “在洛陽東漢帝陵陵園遺址,亦曾發現類似結構的陵前建筑,兩地出土瓦當紋飾相似。目前國內尚未發現其他帶有陵上建筑的東漢王侯級陵墓,進一步確認了曹操的特殊地位。”周立剛說。

          上:高陵陵園出土的瓦當。周立剛供圖;下:洛陽白草坡東漢帝陵陵園出土的瓦當。王咸秋供圖

          此次考古工作還發現,垣墻和相關建筑只剩基槽和柱礎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均無存,且基槽和柱礎表面都比較平整,附近也未發現建筑廢棄堆積,這表明高陵的陵上建筑曾遭到有計劃的拆除,并在之后經歷了仔細清理,可能與曹丕毀棄高陵地表建筑有關。

          “高陵的考古工作仍未結束,還有更多的問題等候著我們去研討與解讀。”劉慶柱受聘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名譽館長,他說,希望十余年來考古界關于曹操墓所做的研究,能通過博物館呈現給觀眾,答疑解惑,并推動關于高陵更長遠的研究。

          三國墓誰為大?

          曹休印信、比翼鳥形金飾身后的大江風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曹休印信、琥珀小兒騎羊串飾、朱然“名片”、比翼鳥形金飾……這些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大墓中出土的文物,曾見證過怎樣的大江風流?這些墓葬又各自具有什么特點?

          曹操墓墓道長39.5米,墓室長13米,深15米,由前、后室及四個側室組成,墓室四壁及頂部由長方形大磚砌成,底部平鋪方形青石板,規模宏大。

          2009年,洛陽在配合連霍高速公路洛陽段改建的過程中發現魏國大司馬曹休墓,墓道長35米,墓室長12.5米,深10.5米,分前、后室,前室兩側設有側室,甬道北側有一個耳室,出土的曹休印信為斷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據。

          洛陽曹休墓出土的印信。王咸秋供圖

          2015年,洛陽西朱村發現推測為魏明帝曹叡高規格安葬女兒的大墓,墓道長33.9米,墓室長18.2米,深12米,有前、后室而無耳室、側室,出土的琥珀小兒騎羊串飾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洛陽西朱村大墓出土的琥珀小兒騎羊串飾。平如恒供圖

          “從規制而言,曹休墓體現的是列侯制度,西朱村大墓的規制高于曹休墓,卻遜于曹操墓。”主持曹休墓及西朱村大墓發掘工作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王咸秋說。

          2005年在南京發現的上坊大墓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孫吳墓葬之一,墓道殘長10.5米,墓室長20.16米,由前、后室與四個耳室組成,出土刻有對視龍紋的金指環和制作精巧、釉色瑩潤的青瓷群俑。一些觀點認為該墓為東吳少帝孫亮時的權臣孫峻逾制而建,而主持該墓發掘的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志高認為,該墓墓主較有可能是孫皓晚期的一位宗室之王。

          南京上坊大墓墓室,前、后室四角均鑲嵌石質牛首,石棺座兩端雕有虎首。王志高供圖

          上:南京上坊大墓出土的青瓷群俑;下:南京上坊大墓出土的羊圈,四周有鏤空圍欄,一側上有蹲熊,內有一羊跪臥于底板。王志高供圖

          安徽馬鞍山1984年發現的東吳大都督朱然墓墓道長9.1米,墓室長8.7米,深1.5米,有前、后室但無耳室、側室。雖然朱然墓規模遠小于曹操墓且亦曾被盜,墓中所見,仍能表明這位東吳重臣身后備極哀榮。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副館長費小路介紹,約6000余枚錢幣散布于墓室地磚上和棺木內,其中數百枚為魏、蜀鑄造,墓中還出土諸多做工精美的漆器及帶有“丹楊朱然再拜問起居”等墨書內容的“名片”。

          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名片”。費小路供圖

          1987年,馬鞍山在宋山村西山山麓再度發現東吳墓葬。宋山墓墓道殘長4米,墓室長17.68米,有前、后室及兩個耳室。墓中出土青瓷雞首罐是被認為是越窯的巔峰之作。宋山墓規模之大,一度被認為是孫權之子、吳景帝孫休之墓。

          馬鞍山市當涂縣有座被稱作“天子墳”的大墓。2015年至201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進行了發掘。該墓墓道長13.9米,墓室長15.4米,深3.6米。墓葬有前、后室及兩個耳室。前室四角鑲嵌石質牛首,與南京上坊大墓同為全國僅見。墓中出土掐絲金龍頭、鎏金銅鹿角,持節羽人、飛天、天狗食月等造型的金飾和陶質九鼎八簋等代表性隨葬品。

          馬鞍山“天子墳”全景。葉潤清供圖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表示,馬鞍山宋山墓墓葬形制偏向東吳早期,與孫休所處的年代不符。“天子墳”的形制、規模、地望、環境、年代,“九鼎八簋”陶禮器隨葬品,“七寸鐵鏡合八枚”漆器文字等顯示出的帝王等級,二次墓道、二次封門反映的合葬墓及其與吳景帝孫休和朱夫人入葬特殊歷史的高度吻合,均為推斷該墓為孫休夫婦合葬墓提供了確鑿依據。

          上:馬鞍山“天子墳”出土的掐絲金龍頭;下:馬鞍山“天子墳”出土的天狗食月造型金飾及妙音鳥造型銀飾。葉潤清供圖

          2016年至2018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江蘇蘇州虎丘路新村一處大型東吳時期家族墓葬進行發掘,發現疑似東吳“小霸王”孫策的長眠之地。

          五號墓中有數十枚“吳侯”及一枚“建興二年”字樣的銘文磚。“根據史上曾獲得‘吳侯’爵位者的經歷及紀年,我們推斷五號墓墓主為孫策之子孫紹,家族墓中地位最為尊貴的一號墓墓主為孫策。”主持挖掘工作的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軍介紹。

          一號墓墓道殘長9米,墓室長14.2米,深4.2米。墓室有前、后室及兩個耳室。緊鄰的二號墓被推測為其妾室安葬之處。兩座墓中出土了金質手鐲、指環,比翼鳥、交頸鳥造型的金飾,以及兩支造型極為精美的金釵——一支龍頭昂揚,另一支雙鳥相對構成心形。張鐵軍認為,這些物品反映出墓主在亂世中對愛情的理想期待。

          蘇州虎丘路東吳家族墓出土的金質比翼鳥、交頸鳥、虎造型串飾與指環。新華社記者翟翔攝

          蘇州虎丘路東吳家族墓出土的龍首、鳥首金釵。動脈影供圖

          這些東漢末年及三國墓葬面積經大致測算,上坊大墓140平方米,曹操墓120平方米,曹休墓100平方米,“天子墳”、西朱村墓90平方米,宋山墓80平方米,疑似孫策墓60平方米,朱然墓30平方米。

          與曹魏大墓清一色的東西向相比,東吳大墓朝向各異,未能從中發現規律;曹魏大墓深度在10米以上,而東吳大墓則離地表較淺。天子墳中棺木已朽,但與其規制最為接近的上坊大墓中棺木與朱然墓、宋山墓棺木多為整段木料做成,體現了東吳的獨特葬俗。

          “曹操墓及上坊大墓均有四個耳(側)室,體現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王級的葬制,兩墓在等級上是一樣的。”王志高說。

          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的鼓角爭鳴已然遠去,而大江大河早已在風起云涌中銘刻下永恒的記憶,等待千年后的我們穿破歷史的云煙,不斷去叩問答案。


          分享到: 編輯:朱琳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