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帶著任務去考察 ·考察歸來看轉化】借得東風好揚帆

          2023-05-11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學習找標桿 借鑒提標準 轉化見標志?

          【帶著任務去考察 ·考察歸來看轉化】?

          借得東風好揚帆

          ■編者按

          帶著使命和任務,5月6日至8日,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濃厚氛圍中,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精神,鄭州自我加壓、提前謀劃,組織了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隊,市級領導和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縣(市)黨委書記、市直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黨政代表團,奔赴蘇州、寧波、成都等先進城市學習考察,深入科創企業、產業園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街區等地,一線調查發現問題、一線學習破除迷思、一線研究謀劃工作,推動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打開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為深入報道此次學習考察活動,更好地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鄭州發展實效,全面加快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步伐,本報推出“學習找標桿 借鑒提標準 轉化見標志”帶著任務去考察·考察歸來看轉化系列報道,梳理和總結此次學習考察的經驗,努力為鄭州查找差距、尋求思路、破解難題、開創新局提供借鑒和參考。

          這是一次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的醒腦之行。

          5月6日至8日,一支由鄭州市委主要領導帶隊,市級領導、各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區縣(市)黨委書記、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黨政代表團,滿載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的迫切愿望,深入蘇州、寧波、成都,充分考察、借鑒發達地區、先進城市的創新思路、務實舉措,進一步明晰前進的方向、發展的路徑。

          這是一次對照先進、問道取經的學習之行。

          三天三座城市,5000多公里路程,20多個考察點,這是此次鄭州黨政代表團外出考察的一組數據。數據背后,既有問道取經、廣交朋友、深化合作的收獲,也有推動發展、轉型破題、攻堅克難的迫切愿望,更有轉變觀念、轉變作風、提升能力的堅強決心。

          這還是一次激發干勁、鼓舞士氣的收獲之行。

          代表團成員步履匆匆、風塵仆仆。看差距,知奮進;看做法,有啟迪;看亮點,啟思路。問計他鄉,只為借得東風好揚帆;征衣不解,是為繼往開來再出發。

          蘇州,是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在這里,代表團赴產業園區,看產業生態培育謀劃的思路舉措;到龍頭企業,學企業快速成長發展背后的“城市密碼”。所到之處,大家不時被園區的體量規模、小微企業園的創新動能、企業的發展活力深深震撼。

          “問學”他鄉

          向“深”行向“新”興

          鄭州與蘇州,一個是中原重地,一個是江南水鄉。

          同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3600余載,人脈不斷,城址不移;蘇州作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江南水鄉,以“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為獨特風貌。

          同樣是產業之城。9年前的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鄭州視察時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思想,當前,鄭州市“1566”現代產業體系、“153N”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正在加快構建;蘇州工業企業超16萬家、規上工業企業超1.25萬家,涵蓋35個工業大類171個中類和505個小類,更有恒力、沙鋼盛虹入圍世界500強。

          同樣是開放之城。鄭州被寄予“買全球、賣全球”厚望,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去年完成進出口總額5911億元,連續三年躋身全球貨運機場40強,中歐班列(中豫號)開行1572班,跨境電商交易額1180億元;蘇州擁有14個國家級開發區,吳江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昆山、太倉、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被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

          同樣是創新之城。鄭州擁有全球最大的科技城——中原科技城,國家級研發平臺55家,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310.4億元、增長12.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超過60%,集聚青年人才21.4萬人,新增技能人才57.68萬人、高技能人才20.13萬人;蘇州擁有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集聚了中科院納米所、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34萬家,蘇州兩院院士達140多人,全市人才總量36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37萬人。

          正是因為有太多相似的“城市基因”,此次考察是鄭州市委經過深思熟慮的,是結合鄭州實際“跳起來摘桃子”。

          5月6日晚,回到賓館的代表團成員在本子上認真梳理著當天在蘇州的學習考察之行。掩卷而思,他們說,今日的鄭州,從沃野田疇到工業園區,處處是拼搏高質量發展形成的熱烈氛圍、升騰景象。但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須奮楫。只有做出來看一看、學一學、比一比,才能更知差距、更有啟發,才能懂得向“深”而行、向“新”而興。

          直面差距

          對標先進“取真經”

          站在蘇州工業園區四處環望,高樓櫛比。

          邊走邊看,代表團成員的表情越來越嚴肅。中部城市和東部城市的發展差距到底在哪?可借鑒之處又在哪?

          蘇州工業園區,是我國和新加坡政府間首個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在這里,產業培育發展的理念先進、層次高檔、謀劃科學,依托“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和“高效、透明”的服務體系,數據顯示,2022年,這里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1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87.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64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73.3億元,進出口總額1077.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9.24億美元。

          昆山,是上海經濟圈中一個重要的新興工商城市。同樣在2022年,這里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6.7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10810.9億元、進出口總額1033.1億美元。

          邊看邊比,鄭州市工信局負責人感慨萬千:對標蘇州,鄭州應從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要構建全要素特色產業生態集群經驗,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將生物醫藥作為一號產業,建立“十個一”特色產業專業化服務機制,2022年,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總產值1368億元,上市企業24家,準獨角獸企業61家。鄭州需要進一步聚焦網絡安全、智能傳感器、超硬材料等我市細分優勢產業,全面梳理制約產業發展的各個要素,以鏈長制為抓手,以專業園區和小微企業園為載體,凝聚多部門合力,借鑒蘇州構建產業生態集群做法,推動我市制造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

          第二,鄭州要聚焦科技創新發力,持續深化校地合作。蘇州引進了中科院納米所、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一大批重大創新載體,圍繞四大重點產業建設了13家創新聯合體,探索出市場驅動型、平臺支撐型、戰略引領型三種各具特色的創新聯合體發展模式,并在技術產品化、技術產業化和產品量產化層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我市要加緊同國內知名院校對接,特別是推進與工信部部屬高校加強合作共建,大力引進建設各類產業研究院、技術中心和創新聯合體,聚焦科技前沿技術深化產學研合作,為鄭州市轉型升級傳統產業、搶灘占先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供智力支撐。

          第三,還要聚焦產業政策供給,積極開展產業轉移招商活動。聚焦13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積極開展重點領域補鏈、延鏈、強鏈,圍繞產業抓配套、精準招商擴增量、加大創新造優勢、聚合要素促增長、提升服務優環境,不斷深化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實現產業結構更優化、產業規模更壯大、產業聚集更高效。

          堅定信心

          乘勢而上啟新程

          學習考察、外出取經,為的是真正讓先進城市的經驗內化為鄭州的“打法”。

          當下的鄭州,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三標”活動、推進“十大戰略”行動,不斷加快“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提質升級。

          5月9日下午,學習考察結束。代表團一到鄭州就直接進了會議室,立即開展學習考察座談交流會。

          會上,代表團成員積極表態,他們將認真吸收先進地區謀劃產業、培育生態的先進理念和方法,堅持鏈式思維、集群思維、平臺思維,進一步完善自身產業生態建設的頂層設計、推進舉措,集聚一批龍頭企業,帶動鏈式配套,不斷完善產業生態,厚植高質量發展植被,形成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后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刻的鄭州,正牢記“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職責使命,搶抓國家實施“十四五”規劃、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國家戰略等重要機遇期,緊緊抓住高質量發展黃金窗口期,努力推動各項事業邁上更高臺階、實現更大跨越。

          正如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安偉在座談會上所言:鄭州,務必要進一步激蕩思想、相互啟發,學習找標桿、借鑒提標準、轉化見標志,更好地把學習成果轉化為鄭州發展實效,全面加快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搭乘快船好航海,借得東風好揚帆。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此次學習考察為新的起點、新的動力,必將為鄭州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力量。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下的鄭州,必將扛起責任、點燃激情,以新的面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鄭州新篇章。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娜 張昕 徐剛領

          《鄭州日報》版面截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分享到: 編輯:周愛巧 統籌:蘇瑜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