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0年前古人就愛美,知道用鴕鳥蛋制作串珠項鏈?
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人,種植水稻竟然不為吃而是要釀酒?
戰國時期截肢手術已經相當成熟?
12日、13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明探源集中采訪活動在鄭州啟幕,來自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駐豫媒體和省市主流媒體的記者,先后來到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新鄭裴李崗遺址、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鞏義雙槐樹遺址進行深入采訪,并對在鄭州參加第三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的專家學者進行訪談。
據了解,本次活動為期一周,將以文化考察之旅、年代考察之旅的形式,通過在鄭州、安陽、商丘、洛陽等八地的行進式采訪,從文明起源、歷史縱深、保護傳承、發展變遷等視角,全景式展示河南在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彰顯河南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工作中交出的出彩答卷。
探尋鄭州商城遺址,讀懂鄭州的“根”與“魂”
12日一早,采訪團一行來到位于管城區東大街的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姜楠,從鄭州二里崗遺址的發現與商代“二里崗期”的命名、鄭州商城的發掘與確認、鄭州商城的內涵、鄭州商城分期與性質的研究、鄭州商城的意義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圖文并茂的詳細講解。
采訪團成員邊聽邊看邊記錄,他們中,無論是新聞戰線的老兵還是新秀,此前對商城遺址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這次系統全面的梳理,讓大家對商城遺址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帶著新的思考,走進展館進行參觀。
煌煌商都,生生不息。鄭州之所以能入列中國“八大古都”,正是因為在鄭州車水馬龍的地表之下,埋藏著一座規模宏大的商代早期都城。
鄭州商城遺址的文化內涵代表了早商文明的發展高度,是中華文明形成環節中重要一環。它的發現填補了殷墟文化之前的商文化空白,也為夏文化和先商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鄭州大力推進“鄭州商都生態保遺”戰略,全力推進大遺址系統保護展示和鄭州商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作為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重要展示項目,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通過數字化手段及場景復原,讓遺址和文物鮮活起來。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從“巍巍亳都”深入解讀“城”的內涵和人的創造,到“生生不息”的歷史延續,橫剖面、長時段展現古都鄭州的“根”與“魂”,可以全面直觀了解到鄭州商城70年考古發掘研究的成果,解碼中國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脈。
裴李崗文化時期是中原地區現代人類起源的關鍵時期
走進新鄭裴李崗遺址,正在考古發掘的墓葬中,墓主人左肩位置赫然放置著一個陶罐。“這并非偶然,在我們發掘的每個墓葬中,墓主人的陪葬器里都有陶罐。經過對陶罐中殘留物的分析,我們推測這應該是一個用來裝酒的陶制酒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裴李崗遺址現場發掘負責人李永強說。
李永強介紹,陶罐中的殘留物質為大米的淀粉粒、紅曲霉菌絲和閉囊殼等,因此可以推測,陪葬的陶罐是用于儲酒的。這說明在8000多年前,新鄭裴李崗人已經開始使用紅曲霉發酵釀酒,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紅曲霉釀酒技術。
裴李崗時期種植水稻竟然不是為了吃而是要釀酒?8000年前,古人制作的石斧、石鏟、石鐮和“小刻刀”有多精美?26000年前古人就愛美,知道用鴕鳥蛋制作串珠項鏈?采訪團成員不斷追問,希望挖掘更多有趣有料的點深入采訪。
“萬年裴李崗,農耕起源地。今天參觀完非常震撼。裴李崗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現的比較豐富和密集的區域,是人類走出山地洞穴、向平原地區開拓進取的關鍵區域,也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定居村落,它填補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說明仰韶文化是我們本土產生的,有力地駁斥了中華文明‘西來說’,大大提升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新華社記者許煒凱說,“通過這次集中采訪,感受到鄭州在文化文旅資源方面有非常多的可開拓空間,在今后文化課題組的選題中,會持續跟進、多多關注,發掘一些新的報道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鄭州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現代考古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人骨“無聲講述”
“這是三門峽發現的戰國時期經過截肢的人骨,也就是當時的刖刑,而且并沒有發現感染、壞死的痕跡,這表明在那個年代的截肢手術已經相當成熟。”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人骨考古實驗室,采訪團一行聽實驗室負責人周亞威教授講述“人骨”的故事。
人骨考古實驗室,是鄭州大學“中華源”考古實驗室的一個重要組成組成部分,實驗室目前收集了從5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12000多具遺骸,無論是標本數量,還是研究成果,都處于國內一流水平。
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沒有想到,在專業人員的精心研究之下,一塊塊生硬,甚至有些“嚇人”的骨骼,能變得如此生動、鮮活起來。
人骨考古,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不僅僅需要歷史知識,還需要人類學、醫學等多學科知識。現代考古研究中,大量的高科技手段和精密儀器的使用,不斷讓研究深入。正是綜合體質人類學、鍶同位素和古 DNA研究,推斷雙槐樹聚落社會已經存在較為明確的性別分工、女性人群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周邊的部落、而男性人群則本地者居多。從科技考古數據實證了雙槐樹河洛古國是一個父系氏族社會,父權特征顯著。
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發現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的核心聚落,這里發現的大量的農作物和正在吐絲狀態的牙雕家蠶,連同青臺、汪溝等遺址發現的農業和絲綢實物等,充分證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桑文明形態,并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中的“中原模式”。
來到雙槐樹遺址,采訪團走遍了每一個發掘現場。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汪旭生動地講述中,5000多年前人們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仿佛就呈現在眼前,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既嘆為觀止,又心馳神往。
經濟日報記者牛晨增表示:“通過這兩天在鄭州的集中采訪,更深地感受到了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在探尋‘中華源’方面,河南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裴李崗遺址、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對中華文明探源意義重大。通過這次采訪,我們也將更好地發掘中華文明精髓,講述中國故事,更好地報道河南,宣傳河南。”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 郭韜略/文 李新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