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盞燈,向善生長!近期,鄭州購書中心一樓精品小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為推進“書香河南”“書香鄭州”建設,由河南省作家協會、鄭州市作家協會主辦,鄭州市商鼎文化藝術中心特邀主辦、鄭州市新華書店、登封市文聯承辦,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協辦的——“這些年我們尋覓的心燈”景儷女性成長題材《尋燈》新書品鑒會在這里隆重舉行。
《尋燈》是一個關于救贖與希望的故事,通過筆下女主人公千回百轉的經歷傳遞給讀者一種聲音:所有我們拼盡力氣所要尋找的答案,原來早已在人生的起點等待著自己,面對困難與意外,自己就是那盞最亮的燈!在小說女主人公石米的身上體現了黃河兒女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以及事親盡孝的傳統美德。《尋燈》以嵩山、黃河、鄭州為背景,挖掘了本土文化,起到了“講好黃河故事”“嵩山故事”,宣傳河南、打造河南文化強省的強烈文學效應。
該書出版后引起了河南文學界的廣泛關注,認為作家景儷行文沉心靜氣,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用文學的方式春風化雨、傳道、誡世。她“帶來的新的創造、新的激情,新的故事,有一種干凈純粹的精神面貌,有一種不斷向上向善生長的狀態。”
品鑒會上,鄭州市新華書店副總經理梁琰首先致辭:景儷以文學創作的形式,表達對鄭州深沉的熱愛和對生活深刻的領悟,更是為書香鄭州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品鑒會上,著名作家、評論家、文化學者對此書進行了點評。
登封市文聯名譽主席,三級調研員鐘清敏認為:《尋燈》撲面而來的是嵩山輪廓。這部作品情節曲折生動,跌宕起伏,行云流水,鋪墊和敘事環環相扣,展示了作者善于駕馭語言、善于駕馭情節,善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文學天賦。
鄭州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德專指出:作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美學滋養,依靠女性敏銳的情感、細膩的筆觸、獨特的審美視角,塑造了一位熱情迸發、倔強擔當、善意包容的當代女性,是一部流暢、生動的現代女性奮斗圖譜。
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作協副主席、鄭州市作協主席南飛雁對小說的精神內核進行高度概括:“燈是工具,光是媒介,光之所達是希望,更是理想。”他從寫作者、讀者、同行三個方面分享了自己閱讀《尋燈》的感受。他從小說里提煉出了三個關鍵詞:尋、燈、這樣一片水土。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魚禾從方向感 、復雜的溫度感、鄉土故事感三個方面對小說進行了解讀,她希望景儷今后的創作能夠更深入中原大地,寫出中原獨有的肌理感和紋理感。
大學教授、博士賈士秋:《尋燈》是一部女人的書,更是一個女人的故事,通過女人洞察女人、女人傳遞女人從而實現了從小女人的視角寫出了大女人的執著,寫出了一個女人靈魂的向上飛揚。
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小小說選刊《百花園》主編秦俑:《尋燈》回歸生活,回歸現實,回歸本真,是對河南長篇小說創作傳統的延續,也是對中原大地女性寫作的拓展,讓讀者體味到了真實人生“于無聲處聞驚雷”的悲與喜。
品鑒會上,電視劇《花開時節》女一號孫萍麗演讀《尋燈》片段《紅雨鞋》,真情細膩的演讀感染了現場。著名朗誦藝術家、演員連續演繹了《尋燈》片段《風雨比預想的要猛烈》,他用沉穩、生動、蕩氣回腸的語調將大家帶入到那個不同尋常的雨夜。主持人劉曉峰朗誦了《尋燈》片段《走廊盡頭》,他以充滿情感的表現力 ,引起了現場的共鳴。
《尋燈》的作者景儷: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會經歷各種情感,譬如親情、友情、愛情,任何感情都可能存在瑕疵,但唯獨母愛不會摻假。
這本書的書名叫《尋燈》,其實燈的寓意是希望、理想。從尋找光亮,到覺醒后自己成為一盞燈,再到照亮別人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每個人的成長之路上必然經歷的。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袁建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