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以這樣描繪生態愿景:仰望蒼穹,澄澈明凈;魚翔淺底,碧水一泓;土凈地美,安全可控;草長鶯飛,萬木蔥蘢。
在2023年六五環境日到來之際,鄭州日報、鄭州晚報、正觀新聞聯合推出特別報道——“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鄭州實踐”,今天推出第一篇《厚植生態底色 穩固綠城基底 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
暮春時節,萬木蔥蘢。
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游人如織,文旅融合,讓人領略到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獨特魅力;
省道312生態廊道中,游路蜿蜒,樹葉婆娑,游客在沿黃自然風光中品味浪漫和詩意;
龍湖濕地公園,綠水和鳴,清音盈耳,市民在草坪湖邊享受愜意的戶外休閑時光;
信步走過街角路邊,滿眼青綠,月季生姿,不經意間就會遇見方寸之美……
嵩山東麓,黃河之濱,古老的商都鄭州山明水秀,綠色高質量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同時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省委、省政府把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一進行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對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推進生態強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鄭州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將持續推進國土空間增綠擴綠。
厚望如山,使命在肩。全市生態環境系統牢記囑托,堅決扛牢政治責任,堅定推進好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持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提升民生福祉。
積極推進能耗“雙控”、能源結構調整,以占全省12.1%的能源消費,支撐全省1/5以上生產總值。全市共完成關停改造16臺機組,裝機容量239.5萬千瓦,實現了主城區煤電機組“清零”,全面完成“雙替代”,全市散煤用戶“清零”、平原地區潔凈型煤取暖“清零”。引導企業提標改造和轉型升級,打造一批綠色產業鏈。
成功申報國家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完成可再生能源供暖項目58個,實現供暖面積1500萬平方米以上。實施周邊電廠機組供熱改造,新增供熱能力1億平方米。全市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成績斐然,出租、公交等公共領域車輛新能源推廣應用全國領先。
能源技術裝備從“跟跑并跑”向“創新主導”加速轉變。全市煤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鄭煤機高端大采高采煤機和薄煤層采煤機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宇通客車、海馬、上汽乘用車等整車企業帶動比克電池、深瀾動力等關鍵零部件企業集群化發展。宇通新能源客車氫燃料電池車氫耗、低溫啟動等關鍵指標及整車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南三環污水處理廠上方建起美麗公園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 圖
環境污染治理交出出色答卷
斗轉星移,春華秋實。截至2022年底,鄭州市生態環境保護交出出色答卷:
圓滿完成PM2.5、PM10、NO2、重污染天控制目標,主要指標中,PM10年濃度77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正排第8;PM2.5年濃度45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正排第4;NO2年濃度27微克/立方米,改善率在全省正排第一。“鄭州市在環境資源稟賦差、環境承載能力不足、機動車存量巨大的情況下,NO2年均濃度降到了以前的一半,治理效果僅次于北京、深圳,世界領先,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吳燁說。
全市10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7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14個縣級飲用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100%,南水北調工程總干渠(鄭州段)水質穩定達二類以上。
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農村黑臭水體深度治理率達到90%。
全市工業固廢處置利用率100%,危廢經營單位實現處置類別100%全覆蓋;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小區覆蓋率98.6%,回收利用率達38%;積極應對涉疫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市醫廢處置中心完成應急能力提升,涉疫醫廢全部安全處置。
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高標準推進國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和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有序推進“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新密市、鞏義市創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成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國家級生態村、4個省級生態縣市、58個省級生態鄉鎮、281個省級生態村。
黃河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劉小強 圖
生態家底日益豐厚。全市林木覆蓋率35%,建成區綠地總面積26839萬平方米,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6.81%、41.72%、15.32平方米,實現穩步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喜人,全市野生動物種類有鳥類307種、哺乳動物56種、兩棲類12種、魚類53種、爬行類動物27種、昆蟲類1887種。全市共有野生植物1547種,栽培植物933種,蕨類植物82種。現存古樹名木4055株,其中國家一級古樹891株、二級古樹915株、三級古樹2156株;古樹群26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碩果累累。按照低灘自然恢復、中灘生態重構、高灘修復利用的“三灘分治”理念,統籌實施灘區、濱水緩沖帶、濕地和蓄滯洪區生態修復等工程。聚焦環保督察交辦問題、黃河“清四亂”“大棚房”等六大領域1801個點位解決難點問題,灘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防汛設施不斷升級。“十三五”期間,累計建設生態廊道2080.3公里,完成國土綠化面積65.51萬畝,新建綠地2585.26萬平方米,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110.8平方公里。成功舉辦中國(鄭州)第十一屆園林博覽會,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的鄭州,碧波萬頃、水鳥翻飛的生態之美正在呈現。
西流湖公園成為百余種鳥類的棲息地,一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景象。
龍湖公園,疣鼻天鵝安家落戶,繁衍后代,留下佳話。
黃河濕地中牟段鳥類由原來的169種增加到251種,豆雁、灰鶴流連忘返,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也頻頻現身。
在黃河濕地鞏義段,“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環境讓百鳥近悅遠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時常在此逗留。
環境優美的鄭州龍湖成了鄭州人的后花園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新華 圖
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鄭州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鄭州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根基正在不斷夯實,污染治理正在由堅決走向深入。
2022年12月29日,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強調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持久戰,以結構調整加快推動綠色轉型發展,以生態建設持續穩固“綠城”基底。
2023年1月28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市政府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2023年,將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改善環境質量,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著力優化服務提升質量。
數月來,推動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實招頻出,緊鑼密鼓:經開區成功獲評河南省碳達峰試點園區,高新區光機電產業園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投入運營,華潤登封電廠引熱入鄭長輸管網工程開工,《鄭州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鄭州市“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相繼出臺,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成立的溫室氣體排放測量聯合實驗室在鄭州揭牌,碳市場“度量衡”蓄勢待發。“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出臺《鄭州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入選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和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8家企業評為國家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企業,建成投運5座垃圾焚燒電廠和9座區級生活垃圾分揀中心,推動小微企業危廢收集試點并實現危廢動態清零。
黃河文化公園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新華 圖
“十四五”,鄭州將圍繞持續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三個標志性戰役,推動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舉措落到實處:實施再生水循環利用項目18個,建成投用后每年可降低新鮮水取用1.72億立方米,相當于12個西湖水量,節約生態調水費用2.06億元;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完成92項重點任務和56個指標,配套建成42個工程項目,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全市一般工業固廢利用率達到85%,裝配式建筑占比達到40%,創建1000個“無廢細胞”,大力傳播“無廢”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沙塵霧霾仍時有襲擾,人民對藍天、碧水、凈土的需要仍在不斷增長,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西流湖公園?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馬健?圖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要進一步強化‘三標’意識,強化底線思維,強化責任落實,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好擔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之責,一泓清水永續北送之責,探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鄭州實踐,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鄭州,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鄭州篇章。”鄭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董建山說。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裴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