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克隆技術面世以來,在公共輿論場上,關于它的爭議始終如影相隨。可觀的商業前景和較高的科研價值推動著克隆技術的快速發展。6月8日,科技日報刊發《花“天價”讓寵物“復活”引爭議 當克隆寵物成了一門生意》的文章,文中這樣說道。
毋庸置疑,克隆技術的發展讓逝去的寵物擁有了延續生命的機會,這個機會用不用、該怎么用,成了輿論關注的重點。事實上,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人們選擇讓寵物“復活”乃人之常情,不僅能幫助他們從痛苦的情緒中走出來,還會讓他們有一種“親人離開后又重新回到身邊”的感覺,按照常理,克隆寵物是合理的。
可是我們理應明白,生老病死是生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克隆寵物并不能讓愛寵死而復生,它只不過是一劑“情感安慰劑”,克隆寵物雖有著與逝去的寵物近乎一樣的外貌特征,卻不具備此前的記憶,這無異于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說句扎心的話,克隆寵物到底是為了延續寵物的生命還是人類的自我感動和自私行為?這該值得我們反思。
再者,大多數人只看到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卻忽視了背后有無數因此犧牲的試驗動物,如果僅只是滿足一位寵物主人的情感需求,那么這個行為無論怎么看都是“殘忍”的。換個角度講,克隆動物比一般正常動物衰老的快,若是如此,克隆寵物只能是再次增加失去的痛苦,如此反復,是否陷入了死循環?
不可否認,科技的創新提升了全人類福祉,克隆技術在國外已經開始商業化應用,為畜牧業、生物醫藥和瀕危動物保護等相關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我們理應對此持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但克隆技術若被濫用,就可能變成一把雙刃劍。謹慎使用克隆技術,始終是多數共識。
鑒于克隆寵物本身是整體復制,理論上講沒有產生“新種”并帶來危害,因此,國內外都沒有相關法規進行禁止。這也意味著,商業化克隆的規范和監管都存在許多空白,寵物克隆法律法規尚需完善。堅持科技向善,讓商業化克隆有序發展,是當下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的重中之重。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 任思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