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6birc"></track><option id="6birc"></option>
    <samp id="6birc"></samp>
  1. <samp id="6birc"></samp>
    1. <b id="6birc"><ins id="6birc"><ruby id="6birc"></ruby></ins></b>

    2. <tbody id="6birc"></tbody>
    3. <samp id="6birc"></samp>

        <progress id="6birc"><bdo id="6birc"></bdo></progress>

          <tbody id="6birc"></tbody>
        1. 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引領,有力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管城區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品質城區

          2023-06-14 來源: 鄭州晚報 鄭州客戶端官方網站 分享到:

          “2020年,管城區在實施東城垣環境整治工程時發現東城垣斷面并對其進行清理和保護,為有效保護和展示此處城垣,建設了鄭州商城東城垣遺址博物館,致力打造鄭州商城文化地標。”5月7日上午,該館工作人員馬雨馨介紹,館內采取沉浸式光影手段展示城垣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文旅融合的首次實踐。通過先進的沉浸式科學技術,在城垣本體上呈現裸眼3D效果以展示城垣3600年的歷史是本館的特色。
          阜民里片區緊鄰鄭州火車站和商代王城遺址南城墻,2021年夏,因大雨影響,片區內地面、房屋出現多處塌陷。按照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阜民里城市更新項目以“先民生、后提升”為基本思想,以微改造為原則,以城市有機更新模式推進阜民里片區改造。建中商城文旅招商運營組劉暢說,項目尊重在地文化,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營造最具管城特色的煙火味、市井味、人情味宜居環境。
          這些項目建設是管城回族區扎實推進城市更新的縮影。以“更新之力”再造發展“生命力”、賦能城市新活力,管城回族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兩會精神,按照省市工作部署,以商都歷史文化區建設為牽引,有力有序推進城市更新,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品質,加快建設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品質城區。

          文治路路暢景美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 圖



          高標站位,規劃引領強力推動
          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區品質、改善人居環境、造福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提升功能品質、加快轉型發展的重大機遇。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對城市更新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城市更新管理辦法、實施方案、推進機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管城回族區高度重視,搶抓政策機遇,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政策協調、工作銜接、調研督導,組建“一辦五組”工作專班,建立了周例會、月評比、季觀摩等工作獎評推進機制,實行臺賬式掛圖作戰,把城市更新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管城回族區是鄭州之根、文化之魂,歷史遺存非常豐富,老舊小區、老城街區和大量倉儲、閑散工業用地交錯分布,更新改造任務繁重。按照市委工作要求,管城回族區結合實際,明確發展定位:以商代都城遺址核心板塊建設帶動城市更新,引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力以赴打造古今輝映、文化與商業共贏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起步區、承載區,切實擦亮鄭州歷史文化名片,引領帶動國際化、現代化發展。圍繞定位,先后聘請清華同衡、華清安地、東華大學、深圳規劃院、同濟大學、CRTKL國際有限公司(美國)等10多家國際、國內一線的設計團隊,參與到歷史文化區、歷史街區、老舊小區、產業園區設計規劃,確保了規劃編制的高標一流。

          商都遺址博物院解碼中國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脈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李新華 圖

          以文立魂,傾力打造大遺址保護典范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管城回族區按照市委“思想認識走上去、機制措施走進去、成效結果落下來”的要求,挖掘文化元素,加強老城保護,留住老城的記憶,保護老城的肌底,注重文化的傳承和文脈的延續。
          在項目實施中,加強項目和技術嫁接,運用現代技術復原夕陽樓、紫荊門、開元寺塔等文化地標建筑,具象化活態化展現商城墻遺址、文廟、城隍廟、清真寺等文化體驗博覽環,以商業項目與歷史文化項目的有效嫁接、現代技術與文物遺存的有效嫁接,支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加強不同區塊之間的鏈接,推動宮殿區考古項目、南城垣展示館、東城垣博物館、東南城垣文化公園和考古研學中心等展示項目實現呼應協同,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形成整體效應、集群效應;強化古今對接,通過對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文物遺存活化利用的樣本、大遺址保護的典范。

          東大街城東路商韻苑舊貌換新顏

          分類施策,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
          有機更新,管城“煥”新。管城回族區按照片區改造帶動全域更新的理念,商代王城遺址等7個城市更新項目已成功申報鄭州市城市更新項目庫,總投資約750億元,努力讓城市更宜居、更韌性、更智慧。
          持續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以商代都城遺址項目建設為牽引,圍繞周邊3平方公里實施整街區開發改造,謀劃了“一帶、一園、六大核心街區、六大協同更新區”,全面推進老城形態、業態、功能更新。目前,4.5公里古城垣全線貫通,揭開大遺址保護的全新篇章,王城意象初步彰顯;占地41.6萬平方米的大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鄭州商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順城街、平等街等已開街,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被央視新聞和《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形成的“以點帶面,推進片區改造”“以片區為單位,實現老城區的全面更新”等“管城模式”,被作為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廣。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按照“保基本、抓提升、促完善”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聚焦群眾急需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明月路等15條道路完工通車、龍山路等8條“斷頭路”全面打通、豫五路等27條新續建道路加快推進;完成4.6公里排水管網改造、3.1萬米架空線纜入地整治、6070個停車泊位建設;建成12家街道級養老服務中心、109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成3家示范托育機構、7家標準化托育機構,提供托位3312個。探索成立以街道為主導的物業公司,托底管理無主管樓院,設置長效物業管理基金,實現“紅色物業”全覆蓋,打造智慧社區,進一步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加強產城融合,促進產業業態更新。堅持項目為王,把城市更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積極導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結合發展實際,對轄區內低效閑置土地、舊廠房、舊倉庫全面摸排調查,做好存量低效工業用地優化,提升產業空間質量。全區初步梳理54宗老舊工業、倉儲用地,占地面積2643畝,目前已通過股權收購、土地征收等方式,整合盤活土地833畝,謀劃建設了5個市級小微企業園。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管城區將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凝心聚力、踔厲奮發,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努力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加速實現老城蝶變和復興,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冉紅政 通訊員 婁璞 海路


          分享到: 編輯:閆佳佳 統籌:楊觀軍

          相關新聞

          www.uuyouji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