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AI脫衣”技術已生成一條黑色產業鏈。上游不法分子通過AI(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圖片,并對這些圖片進行整合,打包成圖集,通過成套售賣的方式出售給下游買家,致使一些無辜人士甚至未成年人陷入“黃謠”漩渦。
從現實中的明星、網紅,到動漫人物、虛擬形象,只要將圖片導入AI軟件,不到幾分鐘就能將圖片人物的衣服“脫下”。而這樣便捷的“AI脫衣”收費不過幾元錢一張,顧客花30元進群后還可以享受免費持續更新。
技術是中立且無害的,但人卻有善惡之分。不法分子有意操弄AI技術,造假、詐騙、制作淫穢視頻從而非法獲利,全然不顧“AI換臉”“AI脫衣”“AI騷擾”這一環扣一環的黑色產業鏈,無孔不入地侵犯他人隱私權和肖像權,刺痛社會公共安全。顯然,缺少道德與法律約束的人工智能,始終是一把懸在人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規范生成式AI服務正當其時。眼下,AI技術的研究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正是健全完善規則的重要時機。過往數起案例提醒我們,如果不在早期加以干預,隨著技術迭代升級,反詐防騙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無辜者自證清白、打假維權的成本會變得更高。一旦這項技術被濫用、亂用,對普通人造成的安全威脅和危害將難以想象。
今年以來,AI立法進程明顯提速,我國已經開始探索并逐步構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監管體系。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將人工智能法草案列為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項目,表明相關立法已提上日程。
除立法規范外,防范AI技術野蠻生長,技術研發者、平臺運營方以及監管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日,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8月15日起施行。這一辦法的出臺將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
在行業監管上,要堅守AI應用技術的底線。專項整治網絡環境,尤其要關注新技術應用風險問題,重拳整治“一鍵脫衣”等技術生成類低俗色情圖片視頻。同時,維護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原則,明確劃分各方權利、義務與責任,保證AI科技能夠在法律允許、監管到位的背景下穩步疾馳。
網絡平臺需保護AI技術賴以生存的土壤,修剪“雜枝雜草”。對打著“AI改圖”幌子的商家,及時予以排查和封號處理,并借助圖像識別、鑒真技術,顯著標注合成素材等硬性要求,幫助用戶辨別真偽,讓AI造假詐騙無處遁形。
技術研發方面,可用“白AI”對抗“黑AI”。就像計算機病毒需要殺毒軟件來查殺一樣,通過研發AI反制技術,自動檢測“AI換臉”、自動屏蔽“AI脫衣”,進而促成公安、網信等部門形成合力,在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圖像傳播上,以AI限制AI,以AI全鏈條打擊AI黑色產業鏈。
激發“技術之善”,讓技術發展的紅利惠及每一個人,歸根結底是要讓技術服務于人類社會,成為廣大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和實現全人類共同進步的工具。可信、可靠、可控的AI,才是人類最需要的AI。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評論員?韓靜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