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何以為中系列報道
來了鄭州都說“中”
“這部電影中不中?”近日,電影《封神第一部》舉辦“溯源”鄭州首映禮,主演費翔、黃渤用這句河南話作為開場白,瞬間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無獨有偶,幾乎每位來鄭參加電影點映活動的主創,都熱衷于聽到觀眾對“電影中不中”的反饋。
如果問哪個字最能代表河南?毫無疑問便是這個“中”字。
自古以來,鄭州便與這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鄭州先民確立了“天地之中”的概念,產生了以“中”為特征的文明;“中國”“中原”“中央”“中土”等說法均源于鄭州;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概念得到世界確認;今天的河南人、鄭州人,偏愛用“中”表達肯定和贊美,“中”字幾乎成了河南人形象的代表和化身……數千年間,以“中”為特征的文化在我們的民族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成為鄭州人最鮮明的文化標識之一。
嵩山航拍圖
中概念形成于嵩山地區
盛夏時節,萬物極盛。中岳嵩山腳下的登封觀星臺游人如織,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也是2010年8月申遺成功的“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群之一,正是在這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認定陽城(現登封告成)為“天地之中”,中原人測天量地創立的“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隨之蓬勃而出。
文化學者閻鐵成說,為了生產和生活,鄭州人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對時空的觀察,早在6000年前,鄭州大河村的人們便將自己對太陽、月亮等天象的觀察,彩繪在陶器上,留下了鄭州先民觀察和利用天文知識的印記。在對天象探索的過程中,鄭州嵩山地區的人們觀察到,頭頂的天空像一個圓鍋一樣扣下來,而人們站立其中位居中央,“天圓、地方、身在中心”的古老宇宙觀便在中原人的探索中產生了。
在閻鐵成看來,“中華文明”與“中國”以“中”命名,便與中國“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有關,我們的先祖也正是在“天地之中”方圓千里之內,書寫了最燦爛的文明序曲。“我們今天讀到的‘一體多元’的中華文明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形成的,隨著夏、商、周三代建都于嵩山周圍,鄭州地區人們的‘天地之中’宇宙觀得到其他地區人們的認同,以嵩山為核心的周邊平原區域開始被人們稱為‘中原’,以鄭州地區為核心的‘中’區位得到各方的確認,并演化為漢語象形文字中的‘中’。”
而最讓我們引為自豪的,是“中國”之名也起源于中原,這是中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杰出貢獻,是鼓舞今日中原奮勇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
“由于夏、商、周是在中原地區立國,于是,當時的人們便將這些國家尊稱為中土之國、中原之國、中央之國,也簡稱‘中國’,地理上的‘中國’由此誕生。
“3000年前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就把‘到嵩山地區來’稱為‘宅茲中國’。這是區位意義上的‘中國’一詞首次出現在文獻中。”閻鐵成說。
中字映照民族的身份認同
“中”字何來?從出土文字資料與研究成果來看,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后期都城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中”字,而“中正”“中和”“中心”“中間”的“中”字內涵,正是由甲骨文中帶有飄斿的旗或旗鼓狀的“中”字涵義發展演變而來。
長期致力于甲骨學和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的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章秀霞介紹,在早期社會,有飄斿的旗具有測風、指揮、號令等工具性質,所以甲骨文中有“立中,亡風”等記載。不過,“中”字的內涵在商代甲骨文里已經出現了分化:無飄斿的“中”字專屬稱謂字伯仲,后由“仲”字承擔此義;有飄斿的“中”字則專屬中正字,在隨著不斷簡化于秦后并入無飄斿的“中”字字形,繼續承擔中正之義,并由地理方位、時間等層面的中正、中間義進一步引申為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等層面的中正、中和、中心、適中、不偏不倚、正好等具有肯定和贊美意義的涵義。
章秀霞表示,作為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河南地區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曾長久地引領著先進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著古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中”字正面意義的內涵演變在河南地區至少經歷了3000余年,早已浸潤到中原文化的血脈里,并隨著中原王朝的統治而擴展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河南方言里用“中”來表示“行”“可以”“好的”等肯定的意思,中國人、中華民族成為我們共同的身份認同,便是最好的映照。
“‘中不中?中!’是中原最為常見的對話,雖為日常語言,但不可等閑視之,其內涵要比同義的‘行不行’豐富得多。我們甚至可以將之視為周邊少數民族一直對于早期中國的文明心向往之、逐鹿中原的一個歷史印記。正是有了這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才最終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沒有早期的中原,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在河南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燦金看來,“中”是一個潛在的歷史心理和意識的遺存,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為過。
中文化深化延伸數千年
走近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你會真實而深刻地感受到中華獨特的宇宙觀和審美觀,體會到“天中”觀念在我們民族文化心理上的深化和延伸。
而如果稍稍留意下身邊,也能輕而易舉地發現人們對“中”文化發自內心的認同與繼承——從國名到都城,到國興之域中原、中州,到人文理念中庸、中和、中正,以及在事物系統中起關鍵作用的中樞,都冠以“中”;時令以天地之“中”為基準,建筑以對稱“中”軸為核心,治國講究“中”道,做人講究“中”正,爭霸更是以“得中原者得天下”為戰略,儒家倡導的“中庸”思想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
鄭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化研究所所長劉濤認為,“天地之中”概念不僅影響了中國人的政治、軍事、建筑、哲學、宗教、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世方式,乃至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的概念體現了對稱、平衡、有度的辯證思想。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鄭州人的‘天地之中’古老宇宙觀逐步成為中原文明的核心要義,‘中’的理念成為人們觀察事物、處理事務、治國理政的重要遵循。”閻鐵成說,在中國國家文明前2000年歷程中,鄭州多次為都,時逾千年,完整形成了地理上和心理上的“天地之中”概念,并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大道為中,中道天下。
“中”,這個發軔于鄭州,原初帶有神秘色彩的天文學概念,后來逐漸演進為地理學概念,繼而形成獨特的“中”文化,滲透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倫理、道德、民族心理當中,也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根植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在新時代依然迸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秦華 張競昳/文 李焱/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