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創新·敢為天下先?
系列報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
圍繞關鍵問題技術攻堅 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凝望鄭州,科技創新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立足當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鄭州高質量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創新·敢為天下先”專欄,深入一線,為您講述鄭州本土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集智攻關的動人故事,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創新創造成為時代風尚。
大暑至,陽光熾熱,萬物榮華。7月23日傍晚,在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忙碌一天的張改平目光中透著些許疲憊。談及心心念念的教育、科研、人才等話題,他的眼神倏而變亮——是燦爛耀眼的激情和熱愛,更是溫暖持久的從容與堅定。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館的主頁上,關于張改平有這樣一段描述:他在多重身份間切換,卻并不矛盾沖突,因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他一以貫之的信仰與堅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大學校長、教授、研究生導師,河南“第一戰略”首席科學家,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主任……河南本土科學家張改平用他的斜杠人生和匠人氣質詮釋著對科學家精神的思考和實踐。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1994年,在英國圓滿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張改平婉拒倫敦大學的挽留,舍棄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豐厚的生活待遇,回鄉進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工作。他說,河南培養了我,我得為家鄉做點事兒。
“我們是面向全省農業發展的科研機構,要多做些對生產生活有用的大事。”張改平在國外一直做的是基礎科學研究,到河南省農科院工作后,因為老院長的這句話,他轉向了應用科學領域。啥算有用的大事?我國每年僅因畜禽傳染病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元,一個小小的傳染病,不僅會給企業帶去滅頂之災,甚至會對整個畜禽行業產生毀滅性的重創,作為動物學免疫學領域的研究者,張改平將回國后的第一個研究課題放在了畜禽傳染病防治上。
“遏制畜禽傳染病發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及時檢測、診斷。”張改平帶領團隊研制出的傳染性法氏囊病快速診斷試紙條,幾分鐘即可準確顯示結果。以此為切入點,他們創立了一個快速診斷技術研究平臺,研制出系統的畜禽疫病快速診斷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被同行譽為“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的革命”。
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如今,中國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以肉蛋禽奶為核心的食品結構早已形成,針對老百姓越來越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張改平及其團隊的六七十項國家專利打造出一個“立體快檢王國”,越來越多的違禁添加藥物可以用專門的試紙快速檢測出來,有效地阻攔了違法添加的泛濫。民以食為天,讓老百姓吃飽吃好、吃得健康優質就是“有用的大事”。
“實事求是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萬能鑰匙,不管做什么,首先要思考我們的國家、社會、人民需要什么。”做具體的事,為國家和人民解決問題,是張改平多年來一直堅持的追求。
張改平在實驗室指導和交流
師者如光,微以致遠
1978年,當騎著借來的自行車趕了10多公里路參加高考,與河南農業大學結緣時,張改平不曾想到,在以后兜兜轉轉的人生中,自己會成為這所百年老校的校長。
2013年9月25日,河南農業大學舉行新任校長任職見面會,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張改平正式履新——科學家張改平成為大學“掌門人”,投身教育教學領域開啟“傳道授業解惑”新征程。“科研很重要,識人育人比出成果更重要。”在張改平心底,教育更根本、更基礎、更長遠。
做校長,張改平順應高等教育趨勢和規律,以科學家的敏銳眼光和求是精神,一直在思考如何辦好大學、當前最需要解決什么、從何入手等問題。在他看來,大學,人才培養是根本,價值體現落于科學研究,取得標志性成果是為社會服務。為此,他提出“集大智、聚大軍、引大師、筑大臺、干大事、育大才”的六大發展理念,把人才隊伍擴規模、上層次、調結構、補短板作為戰略任務,并專門召開人才工作會議,出臺人才強校戰略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兼職班主任,張改平走到學生身邊,言傳身教,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引導他們自信自立自強,“農口專業的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容易否定自己的專業,要讓他們知道學校對他們的重視和在乎,了解‘三農’以及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和意義。學以至大,要拓展大視野、開闊大胸懷、培養大格局。”
當老師帶學生,張改平經常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科學思想先于技術,做任何事只有看明白、想明白,才能干明白、出成效”,他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索中勇于懷疑、質疑、思辨、爭論、實證、創新。
發動“朋友圈”一起做教育,張改平主導打造了“名家大講壇”平臺,每年邀請院士、知名學者入校講學,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方式、提升思維能力。他希望,學生們在學習系統科學知識、嚴謹科學態度的同時,還要學習大師們的精神和風骨。
君子不器,成己達人
從到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工作至今,幾十年來張改平一直在帶學生、帶團隊,他很重視大團隊建設,近些年每年畢業的研究生穩定在幾十人。他說,人是一切工作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因素,一個人無論多有本事,都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干,也干不出來。個人能成就團隊,團隊也成就個人,一支充滿創造力的和諧團隊,擁有更大的力量。
邢廣旭從2001年本科畢業起就跟著張改平學習、做科研,他眼中的張改平既是“整天泡實驗室不分節假日”的科學家,也是“帶徒弟親力親為從不假手于人”的教育家,在為學生提供他能給予的最好平臺的同時,也給足了學生理解、包容和自由度。“他曾‘三出三進’團隊,張老師的態度始終是‘走,歡送;回,歡迎’。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走遍全國也找不著這樣的地方吧。”回憶起同門兼同事郭軍慶的經歷,邢廣旭至今難忘,感慨萬千。
但在張改平看來,這卻是一件極正常的小事,一方面,人才的流動有利于釋放人才活力,人才在流動中可以更好地照見其真實能力;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場,輸出正面能量,才會得到正面反饋。“正面并積極地思考、行動、應對、引導,做人做事都會更順暢。”張改平說。
談及培養學生和帶團隊,張改平拿《論語》打了個比方:因憂慮師道失傳,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起草完善并編纂成書以紀念老師,這才有《論語》流傳千古。“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學生,老師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張改平說。
“再優秀的人,也會有缺點和毛病;再不起眼的人,也有優點和長處。人才當然很重要,普通人同樣重要,更多的人更重要。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張改平說。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河南省以前瞻30年的戰略眼光布局,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建設10個省實驗室。2022年3月,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成立,在免疫檢測領域屢攀科技高峰的張改平,于卸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年后再“挑大梁”,成為實驗室主任。當年9月,包括張改平在內的8位院士受聘為“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首席科學家”。
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的戰略定位是“前瞻引領、需求驅動、多元融合、開放協作”,聚焦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產業需求,在現代免疫科技領域實現基礎研究“頂天”、產業轉化“立地”,建設國家創新高地。
“如何聚焦區域產業需求、整合現有科研資源、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推動成果由實驗室走向市場是我們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建設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張改平說,作為河南省生物經濟領域的高水平創新平臺,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超級疫苗、蛋白質藥物、免疫檢測技術3個方向是目前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最核心領域,也是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方向。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正持續聚焦這3個重點研究方向,圍繞關鍵問題開展技術攻堅,在免疫關鍵核心技術方面進一步突破,推動免疫相關制品研發水平跨越式發展,為河南創新發展助力。
張改平表示,河南近年來在創新領域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正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全力打造國家創新高地,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河南新貢獻,這體現了一種擔當,也為鄭州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他說,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搞研究必須要有毅力,一旦想明白、認準方向,就要堅持做下去,在自己的領域里深耕細作,一定能夠做出一番成就。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張競昳/文 河南農業大學供圖
《鄭州晚報》版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