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演唱會2張連座票黃牛叫價15萬#
#XX助理都沒有演唱會門票#
#某團體演唱會門票代搶價格#
……
隨著演出市場回暖
各路明星演唱會接踵而至
各類演唱會、音樂會一票難求
隨之而來的是
群眾反映強烈的“黃牛”泛濫問題
為抵制“黃牛”行為
票務平臺紛紛推出
“實名購票、實名進場”等措施
但二手交易平臺的超高溢價“黃牛票”
依然屢見不鮮
甚至有提供代搶演唱會門票服務的“黃牛”
當傳統意義上“倒票黃牛”的生存空間
被持續壓縮后
一些打著“代拍”“代搶”旗號的群體
涌入演出票務市場
對于此類行為該如何認定與防范?
我們邀請到了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
三級高級法官李士剛
來為大家釋法說理
問:怎么判斷“代搶”營業性演出門票是否合法呢?(如何區分合法委托與非法“代搶”)?
答:“代搶”可以從字面理解為“個人或者專業的公司、機構,代替消費者去搶購營業性演出門票,所形成的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關于“代搶”營業性演出門票的合法性問題,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予以界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61條規定“民事主體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因此消費者有委托“代搶”的權利。那么判斷“代搶”行為是否合法,就要判斷雙方形成的委托代理民事法律行為是否有效。
對于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條件,民法典第143條有明確的規定:第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第二,意思表示真實;第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同時,民法典第153條亦規定了“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因此,關于“代搶”行為合法性的判斷重點,就落在了這種行為是否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從實踐經驗出發,我認為可以通過是否擾亂兩種秩序來判斷。
一個是購票秩序,在進行“代搶”行為時,不論線上還是線下,都不能擾亂正常的購票秩序。以占比更高、應用更廣的線上“代搶”為例,如果接單人員和普通消費者一樣“手動”搶票,那么在購票秩序層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接單人員利用了非法技術手段,就涉嫌違法犯罪了。比如,“技術性黃牛”陳某,便利用其編寫的“爬蟲”軟件,幫助“客戶”在某購票平臺0秒搶票,累計非法獲利人民幣12余萬元,嚴重擾亂了正常購票秩序。最終,陳某因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兩萬元。
另一個是市場秩序。如果接單人員利用遵守購票秩序的手段購得營業性演出門票,且并未以高于票面價的價格向委托人出售門票,只收取合理的勞務費,則可以認定為正常委托合同行為。如果接單人員是以賺取“門票差價”為主要盈利來源,將“代搶”之門票以高于票面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出售給委托人,則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可能被處以罰款、拘留等懲罰;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還可能涉嫌非法經營罪。
基于前述分析,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當消費者與接單人員達成不干擾售票秩序、市場秩序,且不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禁止性規定的“代搶”協議,一般會被認為是合法的委托關系。
問:“黃牛”代拍有哪些風險?
答:此類無正規平臺約束、擔保的“代搶”行為,很容易衍生兩類法律風險。
一是個人信息泄露風險。為了符合演藝門票“強實名”要求,接單人員會索要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甚至銀行卡號在內的大量個人信息,而缺乏平臺監管的情況下,此類個人信息很容易被“打包”出售,或在“黃牛”群體間共享。曾有消費者剛將個人信息發送給一名黃牛,要求“代搶”某場熱門演唱會門票,馬上就接到了聲稱能提供更優惠價格的“代搶”服務的電話,信息泄露之快,可見一斑。
二是錢票兩空的風險。隨著監管的日趨嚴格,“黃牛”真正能掌握的門票數量在逐漸減少,不少“黃牛”就打起了“空手套白狼”的主意。他們在互聯網平臺上假意提供“代搶”服務,騙取被害人所支付的定金、票款后便“人間蒸發”。例如,趙某曾在兩年內,以此手段騙取數十名被害人錢款35余萬元,最終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
因此,提醒廣大消費者一定要謹慎消費,不要輕易相信低于市場價的商品或門票,以免上當受騙。購票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同時提高警惕,對于“黃牛”的欺詐手段要有所了解,避免被“黃牛”套路欺騙。
問:收取“代搶費”沒有搶到票也不退款,該怎么辦?
答:其實,這類情況和朋友圈微商代購不退錢也不發貨類似,是網絡平臺點對點交易普及后,很容易面臨的棘手售后問題。我們審判團隊總結了“三不”口訣,分享給有維權需求的各位消費者。
一是穩住“黃牛”不急眼。很多消費者遇到此類行為,往往十分憤怒,言辭激烈地與“黃牛”爭執,甚至通過網絡平臺拉黑、刪除等方式發泄情緒。大家的情緒可以理解,但是網上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等,“黃牛”更容易掌握很多我們的信息,進一步激怒他們不是明智的選擇。而刪除聯系方式,更是掐斷了買賣雙方為數不多的聯系方式,且在維權時會造成證據的滅失,不利于后續維權的開展。因此,建議在認清騙局之后要保持理智,冷靜維權,避免無效爭執。
二是抓緊報警不猶豫。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向公安部門求助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報警后大家可以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更全面地保存證據,并防止繼續受騙。同時,警察同志們擁有更加豐富的案件處置經驗、更加先進的網絡詐騙偵查手段,如果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標準,還可以配合公安機關的辦案進程,盡可能挽回損失。
三是多樣維權不放棄。作為一種合同糾紛,消費者可以就接單人員不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部分當事人總認為打官司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其實不然,以我們通州法院為例,大家可以在線上立案、線上調解、線上開庭,訴訟的便利程度已經大幅提升。因此,建議大家克服畏難情緒,勇于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法院的多元糾紛化解體系來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最后,祝大家
都搶到自己想要的
演唱會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