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區幾十公里的騰格里沙漠,滿眼黃沙無邊無際,離開公路走進沙漠,約十分鐘后,一片綠洲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綠洲外圍是一人多高的玉米,正在生機勃勃地抽穗開花,再往里走是一大片西瓜地,碩大的西瓜散布翠綠的瓜田,向來訪的人們秀著自己的個頭。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梁軍對實驗田里結出的30多斤的西瓜贊不絕口。
這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常年高溫少雨、風勢強烈,這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讓人感覺不夠現實。
實驗田的四周都是沙漠,一片綠洲讓沙漠變了模樣。
這片沙漠綠洲的創造者,是在鄭州出生成長的鄭州人王福州,雖然對沙漠也很有陌生,但是他卻掌握著“防滲水”的先進技術,沙漠的最大問題是沙子存不住水,沙漠地區本身降水就少,有一點降水又快速滲到地下,這是植物無法生長的根本原因之一,只要讓沙漠“不滲水”,就能讓它變綠洲。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梁軍在察看茄子的長勢。
王福州的河南鄭賽修護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解決建筑滲漏難題的企業,公司擁有20多項國家專利技術,創造性地解決了建筑滲漏和混凝土防護等工程領域大量難題,獨特的冗余內防水技術、土壤成巖技術等,在防水行業、屋頂綠化等方面處于領先水平。
滴灌和噴溉適合不同的植物,這是正在為實驗牧草澆水的噴灌頭。
在防水保水領域獲得成功后,王福州把目光盯在了沙漠治理上,他認為自己的技術在此領域大有可為:第一,沙漠治理與水有關,要鎖住水,不讓水流失,種子才能有生長的可能;第二,與土壤有關,鄭賽的土囊成巖技術,即能夠讓土壤透氣還不能滲水,保住農墑、農作物才能保證豐收……運用場景雖然不同,但大道至簡,本質相同。在底層邏輯相通的前提下,沙漠種植是一片待開發的藍海,他覺得,可以試試。
實驗基地的工作人員對實驗田周邊的沙漠進行觀測。
經過準備,今年4月1日,占地20畝的“鄭賽騰格里沙漠試驗基地”開始建設。打鐵柱、拉鐵絲、安裝防風防沙網、改良土壤、種植農作物……在沙漠風沙的“洗禮”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如今已經初見成效。實驗田種植的西瓜、玉米、西紅柿、茄子等多種作物獲得成功。由于沙漠里日照充足,作物生長迅速,如今這片沙漠中的綠洲已結滿果實。
一邊是綠意盎然的實驗田,一邊是滿目蒼涼的沙漠。
在沙漠試驗基地現場,一處深近1米多的探坑處,工作人員展示了“沙漠變農田”的秘密:沙地被分為3層,下層為10多厘米厚、透氣但透水率大大降低的保水減滲層,上50多厘米為原沙層,再上面有30多厘米的營養層,“農作物生長用水以土壤內‘鎖’的天然降水為主,人工補水作為輔助,實驗田滴灌的水用量比同地區農業滴灌技術節省70%。”基地負責人雍紅波介紹說。
實驗基地旁的實驗水塘。
基地里,翩翩飛舞的蜻蜓、蝴蝶和包菜上出現的蟲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蜻蜓喜歡生活在有水的地方,蝴蝶及包菜的蟲眼說明這里有鱗翅目昆蟲,這些昆蟲的出現說明基地發展種植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改變,昆蟲愿意來生活繁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趙梁軍評價說。
實驗基地的工作人員在采摘成熟的西瓜
據測算,一畝沙漠的改造成本兩萬元左右,改造效果可以保持25年左右,平攤到每一年的改良成本并不高。”對于鄭賽綜合治沙技術的應用前景,王福州充滿信心,“我們希望通過鄭賽技術的推廣,在沙漠上再造3億畝良田,為地球家園增加更多的綠色。”
實驗田的四周都是沙漠,一片綠洲讓沙漠變了模樣。
2022年12月22日,《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正式印發實施,力爭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1.86億畝,全國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決定性進展。現在,實驗基地的西瓜已經成熟,西紅柿、茄子都已掛果,沙棗林下各種野生植物生長旺盛,沙漠中20多畝的綠色告訴大家,實驗獲得初步成功,鄭州人正在給沙漠治理尋找一個全新的方案。
實驗基地的西瓜田。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馬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