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霞 通訊員 王可可
悠悠河洛,郁郁北邙,秉持溫良恭儉、留余忌盡的康百萬家族就居住在這里。
步入康百萬莊園主宅區,抬頭會看到十幾塊匾,這些均是莊園歷史的見證,是康家榮耀的象征。這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兩塊“良田千頃”匾。
說起“良田千頃”匾,雖然現在已經被人遺忘,但是在古時候,若有誰能夠得到這么一塊匾,一定會引起十里八鄉的轟動!那么“良田千頃”匾到底是什么?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塊匾代表了某戶人家擁有超過千頃的土地。清朝的一頃相當于一百畝,一千頃就是十萬畝土地,一個家族擁有如此之多的土地,可謂富可敵國!那么,我們不禁要問,“良田千頃”匾如何獲得,又是誰頒發的呢?事實上,它是由官府頒發的,旨在獎勵名流鄉紳。凡是擁有超過十萬畝土地的,都可以向官府申請此匾。簡而言之,“良田千頃”匾就相當于如今的財富榜,是身份、財富以及地位的象征。
康家的“良田千頃”匾,第一塊是授予康云從的。康云從,名士路,字乾五,是康家第十三代傳人。他少年時,聽從爺爺的臨終囑托:“皇帝以農為本,土地越多越好,朝廷只要給了良田千頃匾,你能辦到嗎?”他堅毅地回答:“我能!”后來,他執掌家業,認真經營,土地收益見長,逐漸為康家購置了一千多頃土地。于是,他就申請“良田千頃”匾,這塊匾,不只是一種榮譽,更是康家在外面的招牌。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對康家來說是喜上加喜的一年。這一年,康從云接受了朝廷授予給他的“良田千頃”匾。同年九月,他的獨子康應魁出生。
而第二塊“良田千頃”匾,正是送予康應魁的。康應魁,字斗方,是康家最杰出的代表。康家發跡到康應魁,已達昌盛時期,土地達18萬畝。他平生孝慈,勤儉持家,好善樂施。
道光年間開封中牟黃河段決堤,泛濫成災,他輸財筑黃河堤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河南鬧饑荒,他又出資賑災。當時河道官吏上報康應魁的善舉,奉旨加應魁直隸州分銜(通判)。與此同時,朝廷又頒發給了康家一塊新的“良田千頃”匾,這無疑是對康家發展土地經營的肯定,也是一種巨大的榮譽!康應魁大膽突破儒教思想,走出洛河,走出黃河,不僅金銀無數,而且多行義舉,在他的帶領下,康家開創了“富甲三省,良田千頃”的歷史先河。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當年的康家主人,早已離去,留下這些匾,依然向我們講述著康家當年的輝煌!